1951年11月的一天,台湾一隅,原国民党中将徐会之被押赴刑场,以“共谍”罪名处决。蒋介石亲笔批示:“应即枪决可也”。这个戏剧性的结局,掩盖了徐会之波澜壮阔的一生。作为黄埔一期生、国民党政工“四大金刚”之一,他表面上是国民党高官,暗地里却从1924年就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这种双重身份,让他的故事成为民国历史的微妙缩影。

徐会之1900年出生于湖北黄冈,1924年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第一队。同年6月,他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开启了隐秘的革命生涯。毕业后,他担任黄埔军校教导第一团连党代表,投身北伐战争。1926年,作为国民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一团一连党代表,他参与了赣、浙一带对孙传芳北洋军阀的战役。1927年,他升任国民革命军第15军2师政治部主任。1928年,徐会之与韩浚等黄埔同学在上海成立黄埔革命同学会,任宣传科长;同年冬在天津设立分会,任会长。这些早期经历奠定了他政治才干的基础。

1930年代,徐会之在国民党体系中稳步晋升,历任第六十五师政训处处长、军事委员会政训处科长、河南省经扶县县长等职。1935年,他转任安徽省安庆市警察局局长,后调任芜湖市警察局局长。1937年夏,他被任命为西安行营政训处处长。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公开主张遵循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遗训,呼吁团结东北军、西北军及八路军共同抗日。这在国民党内部被视为大胆立场。1938年,他担任保定行营政训处处长、武汉行营政训处少将处长兼政治总队总队长,随后调任第五战区政治部副主任。期间,他协助李宗仁协调中央军、地方军及友邻部队的关系,促成抗日统一战线。1939年,他被派往桂林行营政治部副主任、第四战区政治部主任等职。1941年,他升任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二厅副厅长;1942年回任第五战区政治部主任;1943年,兼任湖北省第五区行政督察专员及保安司令,后改任湖北省政府委员兼鄂北行署主任。

抗日战争胜利后,徐会之出任汉口特别市市长。在这个岗位上,他展现了卓越的行政能力:接收汪伪政府资产、组建新市政府、调查日军暴行、振兴实业、救济难民、推动城市重建。数据显示,汉口作为战时重镇,难民人口超过百万,徐会之的救济措施覆盖数十万人,客观上稳定了社会秩序。同时,他利用职务之便,多方掩护中共地下人员,为后续情报工作埋下伏笔。1947年,他被选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及三青团中央干事。1948年底,他被任命为总统府中将参军。1949年12月,他在重庆迎接解放,见证政权更迭。
1949年,中共党组织委派徐会之赴台湾进行情报工作。1950年11月,他经香港潜入台湾。然而,任务暴露,1951年11月,他被逮捕并以“颠覆政府”罪名处决。解密档案显示,原审理单位建议15年徒刑,但蒋介石直接批示处决。这一结局凸显了国共内斗的残酷性。徐会之的政治生涯中,他与贺衷寒、曾扩情、袁守谦并称国民党政工“四大金刚”,擅长协调军队关系、强化政治工作。在第五战区期间,他推动各方一致抗日;汉口市长任上,他平衡民生与重建;但这些成就却被他的隐秘身份所掩盖。

徐会之的故事,提供了一种历史反思。在民国动荡年代,许多像他这样的“双重人物”,被迫在忠诚与生存间抉择。他们的经历警示后人:政治忠诚常被时代浪潮裹挟,唯有客观看待历史才能汲取教训。徐会之牺牲后,我们缅怀这位烈士,铭记其从抗日团结到城市重建的功绩,他的精神永存。历史不是简单的黑白二分,而是无数隐秘轨迹的交织,值得我们深思。向烈士致敬!致敬!再致敬!
有何看法欢迎关注评论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