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为去中国化,多年前韩国把“汉城”改名首尔,如今他们后悔莫及

大家都知道,韩国首都首尔原来叫汉城,这个名字已经深深印刻在无数韩国人和中国人的心中。然而就在20年前,韩国政府为了达到去

大家都知道,韩国首都首尔原来叫汉城,这个名字已经深深印刻在无数韩国人和中国人的心中。

然而就在20年前,韩国政府为了达到去汉化的目的,特意改掉了汉城这个名字,用首尔来代替。

对于这一行为,韩国政府美其名曰为现代化象征,如今时隔20年,韩国人后悔了,这到底怎么回事?

一、汉城的前世今生

“汉城”这个名字的渊源最早能够追溯到1394年,那时正是朝鲜王朝开国初年。

李成桂将首都迁到了汉阳,当时我们的大明朝风头正盛,朝鲜作为藩属国,为了拉近关系,李成桂将汉阳改名为汉城。

朝鲜的文化受中国影响较大,甚至连官方文字都是汉字,首都叫做汉城可以说恰如其分。

在此后的500多年时间里,朝鲜半岛无数次的历史更迭和文化传承,汉城都是见证者。

到了日本殖民时期,汉字开始被韩文所替代。

1945年,日本殖民结束,韩国的民族认同感逐渐回归,次年首都的韩文名字便确定了下来,叫做Seoul。

不过在中文圈里,绝大多数的人还是习惯称为汉城,毕竟这个名字沿用了500多年,一时之间难以改口。

直到2004年,李明博去汉城任职市长,提出更改中文名字的计划,2005年该计划正式实施,汉城变成了首尔。

对于韩国人来说,Seoul这个名字早就习以为常,不管是在什么场合,只要提到韩国的首都就会说是Seoul。

而在中文领域,Seoul依然是汉城,两者的韩语发音差距很大,外国人无法理解,很难相信这是同一个城市。

当外国朋友误会时,韩国人只能一遍又一遍的去解释,确实有些麻烦。

韩国政府认为,与其如此,还不如直接改名为首尔,因为首尔的韩语发音和Seoul几乎是一致的。

这样不管到了哪里,大家都知道Seoul就是首尔,是韩国的首都,无需再去过多的解释,还能更好的和国际接轨。

二、改名背后的三重焦虑

这样看起来,韩国政府将汉城改名为首尔似乎是临时起意,或者说为了方便,实际上并不是如此,这背后存在着去中国化的三重焦虑。

首先就是文化自卑。

前面已经说过,汉城原名为汉阳,为了向明朝示好,所以才改名为汉城,它所承载的是几百年的藩属国历史。

然而,在李明博政府看来,汉城是站在中国视角上的一个称呼,改名为首尔才能够更好的构建独立的文化身份。

话虽如此,但这背后暴露出来的实际上是一种文化自卑。

其次就是为了在国际上更有面子。

当时李明博在推动改名计划时说过,Seoul 的中文译名需要和国际发音保持一致。

可是他却忽视了一个事实,那就是Seoul这个名称在全球已经是广为人知,需要改变的并非是发音,而是中文世界。

说简单一点,李明博政府所谓的改名计划是单纯为了改而改,难怪会被讽刺为政治作秀。

最后,在改名的背后还有关于历史记忆的割裂。

自从首尔替代了汉城以后,韩国便在教科书中删除了与汉城有关的所有记载,就连景福宫都变成“曾经的汉城中心”。

老一辈的人还是习惯说汉城,可是年轻人却早已经不知道汉城到底是哪里,甚至觉得是外国的城市。

三、后悔莫及为哪般?

李明博当初推行改名政策时,也确实得到了不少支持。

因为那个时候韩国人觉得,名字改了能更好的彰显民族独立性,顺便达到去中国化的目的,摆脱中国文化带来的影响。

可是经过了这几十年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韩国人发现,这个决定所带来的好处都是暂时的,后续的问题远比想象的要严重得多。

这其中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历史文化的传承,也是最令韩国人后悔改名的原因之一。

由于过去数百年一直受汉文化的影响,韩国许多古代典籍和史书全部用汉字书写。

自从汉城改了名字,并慢慢的去中国化之后,韩国人想要看懂这些历史文献,只能从头学习汉字。

如果对汉字一无所知,自然也就无法理解那些流传已久的历史资料,更别说去发扬光大。

15年前,韩国政府修缮朝鲜王朝时期的光华门,这本来是一件很普通的文物修复事件,可是匾额的文字是用韩文还是用汉字一直都定不下来。

经过了半年多的激烈讨论,最终决定还是用汉字,因为光华门承载的是朝鲜王朝的历史,如果直接用韩文,它的历史真实性便会成为无源之水,淹没于文化断层之中。

这一番波折看着好像只是简单的文字争执,却不知他暴露出了去中国化带来的文化传承困境。

再来说婚丧嫁娶,韩国与我国一样,这些都是人生一等一的大事,为了表示尊重,他们通常会写下自己的名字。

过去有汉字时这并不是什么难事,可自从去中国化之后,汉字教育也随之消失,年轻人根本不认识汉字,更别说写自己的汉字名字。

如此一来便只能写韩文,可是韩文有太多的同音字,闹笑话的事情屡见不鲜,比如这个人本来叫张山,可写了韩文之后却被误认为是张三。

给汉城改名字,顺便去中国化,这一举动看着挺有民族骨气,却不知道背后存在着这么多的问题。

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韩国人意识到了严重性,所以他们对于汉字的态度发生了转变。

这些年,我国的经济实力与日俱增,汉字在国际社会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韩国也开始重视起汉字教育。

有些大型韩企在招聘员工时会要求员工具备汉字能力,或者说有这一能力的人优先录取。

不仅如此,韩国人想要参加公务员考试,汉字是最重要的考核内容之一。有些家长不惜花费重金,送孩子去上汉字培训班,就像我们现在学英语一样,为了能够抢占先机。

总结

从汉城到首尔的这20年时间,韩国终究还是没有摆脱中国的影子,反而在这场文化断根运动中饱尝苦果。

本来想着通过更改首都名称、抛弃汉文化的方式来摆脱中国的影响,却没想到这些被刻意斩断的文化脐带竟然成了民族精神图谱中难以弥合的创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