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厉害的职场人,从不是来者不拒的“万金油”。
你是否见过这样的悖论:那个总说“我来”的同事年底评优时总被评价“缺乏核心竞争力”;而那个常说“我需要协调”的人反而成了团队离不开的骨干。
“能者多劳”正在成为职场最大的温柔陷阱智联招聘2024年职场压力报告显示,72%的“高评价员工”正被职责外的工作消耗,其中41%表示“分不清该拒绝还是承接”。
这不是能力的错,是我们对“能者”的理解出了偏差。
水至清则无鱼,职至清则无徒。

《天道》里丁元英说:“要学会在狼嘴里夹肉,还不能让狼感觉到疼。”职场边界感的精髓,从不是划一条冰冷的楚河汉界。
某互联网大公司的产品总监提及这样一件事:刚上班的时候,他老是帮运营部门弄方案,直到有一次领导问他“你负责的产品迭代进度落后了三成”,他才突然意识到自己成了“职场老好人”。
从那之后,他便采用“条件交换”的办法对人家说:“这活动方案我能出思路,但是得让运营组把用户反馈数据给我,否则可能就跟需求跑偏了”。
如此做了三回之后,不属于他本职的活儿就渐渐变少了。

界限感不是要将别人排斥出去,而是如同水一般——遇到方形的容器就展现出方形的样子,碰到圆形的容器就变为圆形的模样,可始终都保留着水自身的特性。
那些把“帮助”弄成了“包办”的人通常一开始就没清晰地分辨出“助力”与“本职”之间的尺度。
破局者都懂“以退为进”。
去年特别火的职场剧《平凡的路》里潘岩面对同事扔来的杂活,没有马上拒绝,而是拿着自己的时间表去找上司说:“如果接下这件事,原来安排好的三个案子就得往后推,您看看优先级应该怎么调整?”
这就是职场达人的“逆向定义”智慧领英职场调研显示,知道用“工作优先顺序”让职责清晰的人,晋升速度比“闷头苦干的人”快23倍。

忆及一位国企中层之做法:其会将所有工作依“核心关键绩效指标”“部门协作”“临时协助”分类当有额外任务到来时。
便打开日程表言:“你瞧此三个核心项目占据了80%的精力余下的时间我能帮你梳理框架,不过具体执行或许得由你同事来跟进,”
真正的职场成熟,是既不做“软柿子”,也不当“刺猬”。就像太极推手,用对方的力化解对方的势。
“伪能者”的困境:忙成陀螺,却原地打转。

有个朋友在上市公司做HR,因为Excel用得好,全公司的报表都来找她做。
三年后同期入职的同事升了经理,她还在埋头做表。领导评价:“很勤奋但缺乏管理思维。”
这就是“假能人”的致命缺点:把精力花在“能替换的技能”上却荒废了“不可替代的核心”。
领英的数据挺吓人的:68%的“老好人”员工35岁以后遇到职业瓶颈,原因是“核心竞争力不清晰”。
反观那些走得远的人,都懂得“聚焦”。就像摄影时的景深,必须有清晰的主体,也要有虚化的背景。
职场人的精力分配,何尝不是如此?

写在最后
《道德经》里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真正的职场智慧,不在做了多少事,而在知道该做什么事,那些清楚为自己工作“留空白”的人反而能在核心领域勾勒出更深远的景象。
下回要是有额外的活儿找到你,不妨先问问自己:这件事能不能让自己离核心目标更靠近些?
能者不困于多劳,而在于会劳。毕竟职场最终拼的不是“做了多少”,而是“做成了什么”。
你的价值,从来不需要用“来者不拒”证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