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不举办环中自行车拉力赛呢?
这是一位法国网友在国外知名网站上提出的疑问。
关键他还补充说,我们法国人喜欢体育赛事,经常举办环法自行车拉力赛,但几乎没听说过有“环中自行车拉力赛”,中国人不喜欢自行车吗?不爱运动吗?😠😠😠
环中?多么小众的词汇啊,你确定不是开玩笑吗?不知道你看没看一下世界地图。
但是这个问题还没等我们回复,各国网友就已经开始热烈讨论了。
一位德国网友表示:“我骑行过欧洲很多国家,但是研究中国地图之后,就察觉环中国的距离令人惊悚,从东北到西南的跨度,单单规划赛道就艰难至极。”
中国的大不单是里程的累加,更是地形以及气候的双重考验。
地理条件是环中赛落地的首要阻碍,中国的地形包含平原、山地、戈壁以及高原,气候条件差异显著:西北的戈壁区域,昼夜温差时常超过30℃;青藏高原的部分路段海拔高度超过4000米,会引发高原反应。
更麻烦的是,四川盆地到青藏高原这一段赛程里就会出现平原-山地-峡谷的转换,海拔落差超过3000米,这对选手的体能以及车辆的调校都是极大的考验。
2023年,环法赛全程计3404公里,用23天走完,赛道大多是平缓的地貌;中国G219、G331、G228三条国道闭环超3万公里,是环法的近10倍,而且其中40%是山区公路、25%为边境国道,部分路段都还没被硬化。
环法能凭借沿途城镇来补充给养,而举办环中赛,其中所经过的高原、戈壁地带,百公里内没有乡镇。
加拿大网友发出感叹:“我们也有长距离赛事,可跟环中国比起来那就差远了。从沿海到内陆,要协调多个地区共同办赛,几乎难以实现。”
中国举办环中赛也面临着特殊的挑战—各个省份在交通政策、审批程序以及应急机制这几个方面存在着差异。这样跨区域的协调工作,远远超出了以往赛事的经验范畴。
事实上大型赛事组织,远不止规划路线这么简单。环法有着成熟的,跨区域的协调以及后勤保障体系。而若要举办“环中赛”,则需要在3万公里的赛程中,设置数百个补给站和医疗点,与此同时还要协调不同地区的政策与资源。这样规模的组织工作,目前尚未有哪个国家能够达成。
澳大利亚网友从选手角度感慨道:“北京到上海的距离,在澳洲得跨越好几个州,而且环中国赛对体力,耐力的考验那可是不同寻常。
这其中存在着运动文化的差异,欧洲的自行车运动,是历经了百年之久的文化标志,“环法”是全民都参与的盛大活动,法国民众时常会全家一起出动去追寻赛事。
而根据中国自行车运动协会2024年发布的《中国自行车运动产业发展报告》数据显示,国内经常骑行的人群约为400万,仅占总人口的0.29%,且其中能够完成单次500公里以上长途骑行的核心爱好者比例不足5%。
这一数据与法国自行车联合会所统计的,该国近8%的人口经常参与骑行运动相比,存在着数量级上的差异,群众基础显得较为薄弱。
印度网友称:“我曾经到中国的新疆旅游,景色确实令人惊叹不已。不过可举办环中赛的话,后勤肯定跟不上。”
在新疆广阔的道路上,确实每年有长达3个月的时间,会由于天气情况而被封闭。一旦遭遇恶劣的天气状况,那就必须要临时改道。
在新疆广阔的土地上,距离赛道最近的医院,可能都会超过200公里,直升机实施一次救援的成本超过10万,并且还得受到天气的影响,成本极高。
回到最初那个问题,中国并非不爱运动,2024年的环青海湖赛,有28国车队参与,其转播覆盖了50多个国家。2024年,全国经常锻炼的人数占比达39.4%。
不过环中赛不落地,实则是理性之举。半年以上的赛事周期,维持观众关注困难;复杂的环境,将风险与成本拉高;薄弱的群众基础,又缺少市场支撑。此三者构成了难以逾越的阻碍。
其实随着环青海湖赛的智能运营经验不停地积累,“环中赛”也许能首先尝试去举办分段赛事。不过当下它仍旧遭受着地理条件以及现实因素的限制,依旧属于一种较为理想化的设想。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