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桐城一派

从东北角的南北圣,一下子跳跃到西北角的河山集镇,跨度不是一般的大,所以今天的浙江“桐乡往事”,折个中,说说亭桥集镇的故事。
亭桥,清道光年间就有这个地名了,老底子称亭子桥,老亭桥人直到现在都改不了口,路上碰到有人问去哪里,回答总是说“到亭子桥去”。
亭桥名称的来由很简单,此地原有一座桥,桥北堍有一凉亭,就叫亭子桥,镇以桥名。取名不动脑筋,简单直白,简单到像白开水,也像1+1等于2。
说起亭桥,全是泪,它家跟晏城、史桥一样,是敝邑南部有名的三个难兄难弟。它们的命运相当坎坷,就像大户人家的丫鬟,往东过西要听主人使唤,自己不能做主。
早先头,三个难兄难弟都是单门独户,后来并入南日,家大业大,互相沾光,阔绰气派。合久必分,四人闹分家,各立门户,单打独斗。刚过上一段辰光好日脚,又被富户看相了,结果三兄弟连同南日大哥被吃干抹净,连渣都不剩。
当然,这是后话。
老底子的亭桥,坐落在北沙渚塘北岸,布局凌乱,破败不堪,仅一条1.5米宽东西向的石板路沿河延伸,路两旁房屋多为砖木平房,靠河一侧是“水阁”木房子,也有茅草、油毛毡搭建的简易房,活脱脱一个乡村草市。
据老人回忆,民国时期亭子桥边上建有3间二层木楼,为富户人家所有,主人究竟是姓管还是姓陈,不得而知。集镇交通闭塞,仅靠几艘小航船与外界联通。
直到1984年从南日分家立户设亭桥乡,疏浚市河,砌筑帮岸,建桥修路,亭桥市容才焕然一新。
好巧不巧,跟南北圣、河山一样,我第一次去亭桥也是35年前。
八十年代末的亭桥,集镇人口1689人,其中非农286人,镇域范围东起粮站,西至丝厂,南起中学,北至毛纺厂,呈“丁”字形布局。跟敝邑任何一个乡镇集市一样,亭桥虽然规模不大,但已显现出勃勃生机。
亭(桥)新(农村)公路经过集镇,沿路分布着乡政府、供销社、建筑社、信用社、卫生院、邮电代办所、粮站等单位。
若要富,先修路。亭新公路的建成,尝到了甜头,此后一发不可收,又开通了亭桥至南日的公路,集资修筑了集镇至永宁、安全、三村、亭桥、毛水浜村5条简易公路,率先实现了全乡村村通公路。
亭桥乡办企业已初具规模,初步形成建材、轻纺、食品三大工业体系,主要企业丝厂、毛纺厂、羊毛衫厂、蔬菜厂和酱菜厂均设于集镇。
到访亭桥那天,陪同的副乡长带我们参观了正在建造中的乡中心小学。学校坐落于集镇北面,占地约15亩,总投资98.8万元。值得一提的是,为建此校,当时日本静冈县特意捐资30万元。
说起桐乡与静冈的悠久交往史,大家一致公认的是1997年桐乡市第一实验小学与静冈县浜北区学生开展书画交流为最早,其实,1989年静冈捐资建校,才是两县友好交往的发端。
大半天的走马观花,把亭桥集镇一股脑儿装进了记忆里。
以上。
有机会,真的很想重返亭桥,再次看看这座100多年历史的老集镇。
漫步北沙渚塘河岸,徜徉亭桥大街,找寻35年前的那份初心。
还有,那座象征着中日友谊的中心小学,今可安在?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