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山西博物院:一座承载五千年文明的“华夏宝库”,一份穿越时空的“历史说明书”

太原市长风文化岛建筑群里,一座灰白相间的方正建筑静立汾河西岸。玻璃幕墙映着天光,青铜纹样的浮雕在墙面流淌——这里是山西博

太原市长风文化岛建筑群里,一座灰白相间的方正建筑静立汾河西岸。玻璃幕墙映着天光,青铜纹样的浮雕在墙面流淌——这里是山西博物院,一座藏有40余万件文物的“国家一级博物馆”,更是一部用文物写就的“山西文明通史”。从旧石器时代的丁村人牙齿化石,到明清晋商的票号印章;从西周晋侯鸟尊的流光溢彩,到北齐娄睿墓壁画的磅礴大气,这里的每一件展品都在诉说:山西,为何是“华夏文明的主题公园”?

近日,记者联合山西博物院学术委员会专家、资深讲解员及亲子家庭观众,从“一件文物的前世今生”到“一场展览的策展巧思”,为您解锁这座“没有围墙的历史课堂”。

导语:山西博物院,为何是“读懂山西的第一扇门”?

“山西的历史,藏在文物里;文物的故事,讲在博物院。”山西博物院院长张元成介绍,作为全省文物收藏、展示、研究的“龙头”,博物院常设“晋魂”基本陈列,以“文明摇篮”“夏商踪迹”“晋国霸业”“民族熔炉”“佛风遗韵”“戏曲故乡”“明清晋商”七大板块,串联起山西从250万年前到1912年的文明脉络。

走进序厅,巨型浮雕墙上“表里山河”的意象扑面而来——太行山、吕梁山、黄河、汾河,共同勾勒出山西的地理骨架;而墙上的陶寺龙纹陶盘、晋侯鸟尊、侯马盟书等文物剪影,则暗示着这片土地上的文明高度。

第一幕:镇馆之宝——五千年文明的“活化石”

山西博物院的“明星文物”,件件自带“顶流”属性。记者在展厅蹲守三日,梳理出四大“必看国宝”,每件背后都藏着改写认知的历史密码:

国宝1:晋侯鸟尊——“山西第一吉祥物”的千年使命

展厅C位,一件高39厘米、长58厘米的青铜酒器静静伫立。凤鸟回眸,尾羽蜷曲如象鼻,背上立一小鸟,爪下踩着蜷伏的小兽——这就是“晋侯鸟尊”,西周晋国开国君主燮父的祭祀重器。

“它的造型太独特了!”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孙庆伟驻足讲解,“凤鸟是西周的精神图腾,象鼻象征‘太平有象’,整体寓意‘晋承周礼,吉祥永续’。”更妙的是,鸟尊尾部与象首可拆卸,内部藏有“自清洁”设计——倒酒时残液会从象鼻流出,避免污染酒器。如今,它是山西博物院的“院徽”,连文创雪糕、笔记本都以它为原型。

国宝2:侯马盟书——“中国最早的官方档案”

在“晋国霸业”展厅,玻璃柜里3000余枚玉片、石片刻字文物泛着幽光。这些被称为“侯马盟书”的盟誓文书,是春秋晚期晋国卿大夫盟誓的记录,比《春秋》记载还早百余年。

“每枚盟书长20厘米、宽1厘米,用朱砂或墨笔写满文字。”讲解员王璐介绍,“内容多是‘忠于晋公’‘永不相负’的誓言,甚至详细到‘如果违约,甘受鞭刑’。”这些盟书不仅是晋国“尚法”传统的实证,更因书写材质特殊(玉、石易朽),成为中国最早的“官方档案”实物。

国宝3:胡傅酒樽——“汉代鎏金工艺的天花板”

“民族熔炉”展厅里,一件通体鎏金、镶嵌错银的青铜酒樽引得观众惊叹。樽身浮雕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腹部刻“胡傅酒樽”四字铭文——这是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妻窦绾墓同期器物,却出土于山西右玉,印证了汉代山西作为“民族走廊”的繁忙。

“它的工艺有多绝?”山西博物院文物修复师李阳揭秘,“全身鎏金厚0.1毫米,错银线条细如发丝,历经2000年未大面积脱落,说明汉代工匠已掌握‘分层鎏金’‘低温焊接’等黑科技。”

国宝4:娄睿墓壁画——“北齐绘画的‘清明上河图’”

虽未直接展出原作,但“佛风遗韵”展厅的复制品已足够震撼:70余平方米的墓道壁画,绘有鞍马出行、军乐仪仗、天象神兽,人物神态鲜活,马匹肌肉线条流畅,连马的“眼睫毛”都根根分明。

“这是北齐贵族娄睿的墓葬壁画,作者是北齐宫廷画师杨子华。”张元成院长说,“壁画中‘鞍马骑从图’的透视技法,比欧洲早了近千年;而‘门官图’里的胡人形象,印证了北齐与西域的密切交流。”如今,原件藏于山西博物院文物库,想看全貌可关注院方定期举办的“特展”。

第二幕:专题展览——立体解码山西文明脉络

除了“晋魂”基本陈列,山西博物院的临时展览同样精彩。记者梳理近期热门展,为不同兴趣观众“划重点”:

常设特展:“考古山西”——跟着文物挖历史

展厅以“考古现场”为灵感,还原了陶寺遗址、晋侯墓地、云冈石窟等重大考古工地的发掘场景。观众可通过VR设备“进入”丁村遗址,亲手“挖掘”石器;也能对比观看侯马盟书的原件照片与拓片,理解古人如何用文字传递信息。

“带孩子来看,比课本生动多了!”太原小学生家长刘女士说,“孩子蹲在‘模拟探方’前,用小刷子刷‘假文物’,说要当‘小小考古学家’。”

跨年大展:“文明因交流而多彩”——丝绸之路文物特展

2024年初开展的此展,汇聚了甘肃、新疆、陕西等地的200余件文物:新疆尼雅遗址的“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甘肃敦煌的唐代三彩骆驼俑、山西大同的北魏波斯银币……串联起山西作为“丝路重要节点”的历史。

“你看这件北齐娄睿墓出土的波斯风格银盘,上面的联珠纹是萨珊王朝的典型纹样。”策展人赵晓华介绍,“这说明早在1500年前,山西已通过草原丝绸之路与波斯、拜占庭有了贸易往来。”

第三幕:互动体验——让文物“活”起来的新玩法

山西博物院打破“只能看”的传统,推出系列互动项目,让文物从展柜“走”进观众生活:

玩法1:数字展厅——“文物动起来”的沉浸式体验

在“晋魂”数字馆,观众戴上AR眼镜,能看到晋侯鸟尊“活”过来:凤鸟抖抖羽毛,象鼻卷起美酒,耳边响起《诗经·周颂》的吟诵;触摸互动屏,可360°放大侯马盟书的朱砂字迹,甚至“临摹”一段自己的盟誓。

“最受欢迎的是‘文物拼图’游戏。”讲解员王璐说,“观众需根据文物碎片信息,拼出完整的晋侯稣钟或鸟尊,拼对了能打印电子证书。”

玩法2:社教活动——“我是文物守护人”亲子课

每周六上午,“文物小课堂”准时开课:小朋友跟着修复师学用竹刀清理“模拟陶片”,用矿物颜料给“仿制青铜器”上纹;或是化身“晋商小掌柜”,用算盘计算票号汇兑,体验“汇通天下”的晋商智慧。

“上周孩子做了个‘仿鸟尊陶泥摆件’,回家后非要查资料写‘我和鸟尊的一天’。”太原家长陈女士说,“这种‘动手+动脑’的体验,比单纯看展印象深多了。”

玩法3:专家导览——“听文物背后的冷知识”

每月最后一个周六,博物院会邀请考古专家、策展人开展“深度导览”:从“陶寺遗址的观象台如何测节气”,到“晋商票号的密押诗有多难破译”,专家用通俗语言揭秘文物背后的“隐藏剧情”。

“上次听考古队队长讲侯马盟书的发现过程,才知道这些玉片最初被农民当‘石片’垫猪圈!”北京游客李先生笑言,“原来历史的精彩,藏在细节里。”

第四幕:服务细节——从观展到学习的贴心设计

为提升观展体验,山西博物院在服务上做足了功夫:

导览服务:提供人工讲解(收费,中文50元/场)、语音导览器租赁(20元/台,含中英日韩四语)、微信小程序“云导览”(免费,扫码听文物故事);

休息与餐饮:展厅内设休息长椅,一楼有“晋韵茶社”(提供山西刀削面、平遥牛肉等简餐)和“文物主题咖啡馆”(拉花是鸟尊、云冈大佛等图案);

无障碍设施:全馆无台阶,轮椅、婴儿车可免费借用;盲文导览手册、手语讲解视频覆盖主要展厅;

文创商店:推出“鸟尊”系列(盲盒、书签)、“侯马盟书”系列(笔记本、胶带)、“晋商”系列(算盘挂饰、票号印章)等400余种文创,其中“晋侯鸟尊雪糕”是夏日爆款。

实用贴士——高效打卡与注意事项开放信息

时间:周二至周日9:00-17:00(16:30停止入场),周一闭馆(法定节假日除外);

门票:免费,需提前1-7天在“山西博物院”公众号预约(每日限额1.2万人);

特殊人群:60岁以上老人、现役军人、残障人士可凭有效证件现场领票。

交通指南

自驾:太原市区→滨河西路→长风文化岛(停车场收费10元/天);

公共交通:太原地铁2号线“长风街站”B口出,转乘公交65路/868路至“山西博物院站”;或乘坐57路/823路直达;

打车:从太原南站出发约20分钟,费用30元;从武宿机场出发约40分钟,费用60元。

参观建议

最佳时段:工作日上午9:30-11:30(人少安静,适合深度观展);

必带物品:身份证(预约验证)、水杯(馆内有直饮水)、舒适的鞋子(展厅面积大,需步行3-4公里);

注意事项:禁止携带自拍杆、大件行李入内;拍照需关闭闪光灯;展厅内请勿饮食(休息区除外)。

结语:山西博物院,是一座博物馆,更是一场永不落幕的文明对话

从晋侯鸟尊的流光中走出,暮色已染上汾河。这座承载着40万文物的建筑,没有冰冷的玻璃展柜,只有“让文物说话”的温度;没有高高在上的历史说教,只有“你我皆是文明传承者”的共鸣。

正如山西博物院名誉院长石金鸣所说:“博物馆的最高使命,不是收藏,是唤醒。当你站在侯马盟书前读到‘忠于国’,站在晋商票号前想到‘信为本’,那些沉睡的文物,就真正活在了当下。”

这个周末,来山西博物院吧!

摸一摸鸟尊的凤羽,读一段盟书的誓言;

在数字展厅看文物“跳舞”,在社教课堂做回“小考古学家”;

你会发现——

五千年文明从未遥远,它就藏在每一件文物的纹路里,

藏在每一次与历史的对话中,

藏在你离开时,眼底闪烁的光芒里。

(文中图片由山西博物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