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短视频平台正在爆火一种舞蹈,只要拿着一把扇子,陪着DJ版的“香水有毒”,婀娜多姿地摇动几下身姿,再辅以妩媚自信的表情,便能获得很高点赞,甚至很多男性也来反串模仿,更显得魔性搞怪。
我不说假话,我也爱看,这种舞蹈给人一种既具有女性柔美感又很自信展现魅力的感觉,后来发现这段舞蹈的出处是河北的一家民间歌舞团的负责人,名叫“小璐”,人看起来非常美丽大方,网友说有“明媚的美感”。

现在城里的年轻人很少知道这种民间歌舞团的存在了,只能偶尔从贾樟柯等人拍摄的农村文艺片里了解到一些。
民间歌舞团,其实就是草根有些才艺的人们组成的一个临时演出团体,在各地农村或者乡镇的红白喜事里表演拿提成。
他们没有成为正式歌舞团的条件,条件简陋表演业余,但是价格亲民,农村镇上大人小孩都爱看,曾经风靡一时。
1.红白喜事活动里的C位
过去农村的红白喜事是很多的,不局限于婚丧嫁娶,像小孩子满月或者过百露、子孙考上大学、孩子当兵甚至大老板衣锦还乡,都要摆上宴席,再请点歌舞团助助兴,就算是“昭告天下”,在村子里正式通知大家了。
而一个村子里的,总是沾亲带故或者互相认识,所以小时候我们的记忆里总是隔着几个月就能吃上席,吃到很多喜欢的硬菜。
红白喜事里,小孩子的目光永远在吃的跟游戏礼品上,而大人们则互相交谈,说说最近的生活,互相介绍这是谁的什么亲戚,看到底应该叫什么。
而除了吃饭以外,就是看歌舞团节目了,我们这边比较单一一些,就是听人唱唱歌跳跳舞,再抽个奖做点小游戏。北方地区一般热闹一些,像东北不搞个二人转是不行的,西北要扭扭秧歌踩踩高跷,淮北要摇摇花船唱唱戏。
歌舞团的表演形式其实不局限于这些,要是再往前几十年甚至几百年,应该叫“戏团”,没钱的就请人唱点当地的民间戏、吹吹曲子,有钱的就喊来全套戏园子班底“唱大戏”。
所以,这么一想,歌舞团顾名思义,比较火热的时候就是“歌舞厅”比较流行的时候,那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后的事儿了。
现在的人要是看到那时候的歌舞团,许多人会觉得一个字“土”,穿的半洋不洋的,唱的拉的也都是业余水平。
但在那时候的人们看来,看表演是缺乏娱乐方式、无趣的生活里难得的休闲时刻,边吃边看,吃完还可以继续看,堪比农村小春晚了。

即使表演方式很粗糙,但演员们总是要穿得非常鲜艳、亮闪闪的,觉得这是城里人的时尚;再弄一些城里人喜欢的歌曲舞蹈,一边唱一边跟台下互动。
我听说,有些白事里请的歌舞团,一些穿着比较性感的妇女在悲伤的众人面前跳舞,还有些歌舞团有“攒劲的节目”,有些过于低俗或者猎奇的节目会在半夜只有成年观众的时候表演。
当然,很多歌舞团将这个视为看家本领,行走江湖没点真本事也没办法在农村揽上活儿,即使这个本事是下里巴人的或者被正规歌舞团看不上的。
2.调和现场氛围的万金油
有句俗话,“红事不请不去,白事不请自来。”里面是中国乡土人情最淳朴的总结,许多人际关系的相聚或破裂,恩恩怨怨的开始或者终结,都以红白喜事为分界点。
小两口结婚让两家素不相识的人变成了一家人,老人的葬礼又让一大家子说好听点叫“开枝散叶”,难听点叫分道扬镳。很多故事都在这些仪式上露出冰山一角。
像为了老人留下的遗产在宴席上互相谩骂甚至打起来的;结婚时候要改口费导致小两口不结了的;小孩子升学宴到了发现是中专的,很多八卦都让参加宴席的人顾不上吃饭,也要打听清楚。
农村里谁家没有一本烂账,要说八卦,一桌嬢嬢坐一起可以饭都不吃讲上一天。这个时候,请个歌舞团有很必要了,必须要转移众人的注意力,一个吃的管住嘴,一个看的管住眼睛和耳朵。
毕竟办事的主家,肯定是希望整场活动在有序热闹、亲近祥和的氛围里办好,自己有面子,客人也开心。
所以歌舞团的策略也很简单,就是要像正规的晚会那样,把握好扬抑结合的节目节奏,音响一定要低音沉、高音甜、中音稳的,主持人一定要准备好十几个笑话包袱,歌曲舞蹈选当下最流行的吸引眼球的,演员妆造一定要亮闪闪的,最后还要上点保留节目。
往往歌舞团开始表演3分钟,台下的氛围就被调动起来了,小孩子们自动围在搭起来的戏台子下面,蹦蹦跳跳应和着。
他们让大家嗨起来的能力,不亚于国外那些音乐节的主唱们。

3.农村人少了,歌舞团也在转型线上
但现在农村空心化了,岁数大的人很多搬去镇上城里跟子女住。农村没有人气了,很多活动即使办起来也没有太多反响,喜欢办事儿的人就越来越少了。
如果给这几十年中国农村摆宴席的年均次数做个图,我想一定是逐年下降的。进了城,再想把亲朋好友聚到一起,那就只有真正的大事儿了,毕竟现在大家都很忙。
况且即使要办事儿,也是在酒店里办,花销本身就不小,再去请一些在农村还好,到了城里总感觉有点上不了台面的歌舞团,也觉得不妥,就算了。
农村红白喜事里谋生的歌舞团们也得另寻出路,就像过去的“马戏团”一样,在面临本地市场惨淡、游乐园崛起的情况下,选择巡演。也就是哪里有活儿去哪里。
可现如今,竞争对手变多了,观众却一直在减少,日子会越来越难。等农村老一辈消失了,很难说形式上有些落后的歌舞团还能否继续存在。
毕竟归根到底,草根民间歌舞团,是临时的“草台班子”,收入跟不上家庭支出以后,团队几个主心骨陆续一走,团队也就散了。
现在的歌舞团,很多在线上发力,拍视频做直播,想要以此扩大影响力,拉到一些客源。毕竟再小的需求,在全国几亿农村人群体中也还是算不小的需求。
往后,留存下来的歌舞团依旧面临着很多难题,市场萎缩、缺乏新人、表演形式落后等等,能像这次爆火的河北小璐歌舞团那样火了的还是少数,大多数恐怕还是会被淘汰。

突然想到,现在网上直播里流行的“团播”,不也就是年轻人版的线上歌舞团吗?放着低沉流行的DJ音乐,“发牌”,“上车”,晃腿,一遍遍魔性重复但就让人很难划走。
也许以后有一天再回到农村吃大席,看到的已经是一帮小帅哥美女在那里唱跳玩cosplay角色扮演了。
你看过民间歌舞团的表演吗?欢迎评论区讨论。
点击关注不迷路,我是大超,生活社会二三事儿,我们每天聊一聊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