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800 块香薰不如 15 块手工皂:情绪消费的真相是 “对味” 不是 “贵”

花 800 块跟风买的网红香薰,摆了半个月没闻出 “治愈感”;路边摊 15 块买的手工皂,却因为上面刻着 “慢慢来”,每

花 800 块跟风买的网红香薰,摆了半个月没闻出 “治愈感”;路边摊 15 块买的手工皂,却因为上面刻着 “慢慢来”,每天洗脸都觉得踏实;给孩子买的 200 块进口玩具他不爱玩,反而抱着快递盒当 “小房子” 玩得不亦乐乎 —— 你是不是也有过这种 “贵的没感觉,便宜的反而戳心” 的经历?《情绪经济 —— 万亿级的黄金赛道》里说,这不是你 “不会买”,而是情绪消费的核心从不是 “价格”,而是 “对不对味”。

这本书最不 “商业” 的地方,就是没把 “万亿市场” 和 “高价消费” 绑在一起,反而用一堆普通人的真实消费故事,拆穿了 “越贵越有情绪价值” 的误区。它让你明白:能戳中你情绪的,可能是路边摊的小物件,也可能是家里的旧东西 —— 关键是 “它能不能让你想起舒服的瞬间”。

一、情绪消费的 “性价比”:看 “戳中率” 不看价格

你有没有算过?那些让你 “每次用都开心” 的东西,其实大多不贵。书里有个妈妈的故事特别真实:她给孩子买过 200 多块的 “安抚玩偶”,孩子碰都不碰;后来在超市看到 10 块钱的卡通创可贴,上面印着孩子喜欢的 “超级飞侠”,孩子反而每天都要贴一个,说 “有乐迪保护我,不怕打针”。

这就是情绪消费的 “反常识逻辑”:不是 “花得多,情绪价值就高”,而是 “戳中你的点,价值就够了”。就像有人喜欢在办公室放一盆 15 块的多肉,每天浇水时能盯着看 5 分钟,比买几千块的空气净化器更解压 —— 因为多肉的 “慢生长”,刚好戳中了他 “想暂时逃离快节奏” 的需求。

书里还提了个数据:超过 60% 的人说 “让自己反复开心的东西,价格都在 50 块以内”。可能是 3 块钱的 “童年味道” 棒棒糖,咬一口就想起小时候;也可能是 20 块的旧书,里面夹着上学时的书签 —— 这些东西的 “情绪价值”,和价格无关,只和 “你和它的联结” 有关。

二、那些 “不按套路” 的情绪消费:旧的、土的,反而更贴心

一说起情绪消费,总有人想到 “网红款”“限量版”。但这本书里却写了很多 “反套路” 的例子:那些不新、不潮,甚至有点 “土” 的东西,反而更能撑起情绪。

邻居王爷爷的 “情绪宝贝” 是个旧搪瓷缸,上面的 “为人民服务” 字样都掉漆了,他却每天用它喝茶。后来才知道,这是他年轻时当消防员时发的,每次用都能想起 “和队友一起救火的日子”。对他来说,这个旧缸子的情绪价值,比儿女买的上千块的紫砂壶还高。

还有个刚毕业的女生,把租的房子里的旧书桌刷了层白漆,又贴了几张大学时的明信片。她说:“虽然书桌是房东留下的旧家具,但贴了明信片后,每次写简历都觉得‘我还在朝着大学时的目标走’,比买新书桌更有安全感。”

书里说,这些 “旧物改造”“旧物利用” 的消费,其实是最纯粹的情绪消费 —— 没有商家的套路,没有广告的诱导,只是 “你和物品之间的私人联结”。这种联结,比任何高价商品都更能让人安心。

三、商家的 “笨办法”:不追网红,只找 “你的回忆点”

不是所有做情绪经济的商家,都要靠 “网红营销”。书里提到的很多小商家,靠的都是 “找普通人的回忆点”,反而做得很稳。

小区门口的面包店,不卖 “网红脏脏包”“爆浆蛋糕”,反而每天烤 “老面馒头” 和 “豆沙包”,包装就是简单的油纸。老板说:“很多叔叔阿姨来买,说‘吃着像小时候妈妈蒸的’;还有年轻人买,说‘加班时吃个热馒头,比吃汉堡舒服’。” 这个面包店没做过广告,却靠 “童年味道” 留住了顾客 —— 因为它戳中了 “大家想找‘家的感觉’” 的需求。

还有网上的一家手作店,不卖 “爆款钥匙扣”,反而推出 “定制旧照片钥匙扣”:顾客发一张旧照片,店家就能把它印在钥匙扣上。有个顾客发了和奶奶的合照,收到钥匙扣后说 “每次开门都能看到奶奶,好像她还在身边”。这家店的销量不算高,却有很多回头客 —— 因为它卖的不是钥匙扣,是 “和重要的人的联结”。

书里说,这些商家的 “笨办法”,其实是最聪明的情绪营销:不制造 “你需要买新的” 的焦虑,而是 “帮你找到已经有的情绪联结”—— 这种 “不套路” 的方式,反而更能让人记住。

四、书里的清醒提醒:别被 “网红标签” 带偏,找 “你的专属点”

这本书最难得的,不是教你 “怎么买”,而是教你 “怎么不盲目买”。它反复提醒:别看到 “情绪必备”“必买清单” 就跟风,要先问自己 “这个东西和我有没有联结”。

比如有人看到网红推荐 “1000 块的香薰能助眠”,就跟风买了,结果闻着反而头晕;后来发现,自己其实更适合 “妈妈织的旧围巾”,晚上抱着围巾睡,比香薰更踏实 —— 因为围巾上有 “妈妈的味道”,这是网红香薰没有的 “专属情绪点”。

书里给了个简单的判断方法:“看到一个东西时,先想‘它能不能让我想起一个具体的人或事’。” 能想起的,大概率是 “对味” 的;想不起来,只是觉得 “别人都说好” 的,大概率会后悔。就像买笔记本,不是看封面多好看,而是写的时候会不会想起 “上学时在笔记本上写日记的日子”—— 有这种联结,哪怕是 10 块钱的笔记本,也比 100 块的网红本更有情绪价值。

为什么这本书值得读?

它没把 “情绪经济” 包装成 “需要多花钱” 的生意,反而帮你 “从身边找情绪价值”—— 可能是家里的旧东西,可能是路边的小物件,甚至可能是一顿家常饭。

它不教你 “怎么靠情绪经济赚钱”,却能帮你 “不花冤枉钱”—— 不再跟风买网红款,不再为 “高价标签” 买单,只找 “能戳中你” 的东西。毕竟,情绪消费的本质,不是 “买东西”,而是 “找让自己舒服的联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