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 尹义龙 通讯员 马友辉
清晨5时半,天未亮,湘潭县河口镇涓水村的鸡鸣声此起彼伏。刘艳辉已经起床,推开“后哥农家乐”的大门,开始一天的忙碌。10年了,这样的清晨,她过了3000多个。
从一片荒芜的河滩地,到如今果树成荫、游人如织的省AAA级乡村旅游 区(点),刘艳辉用10年时间,在涓水河畔写下一个关于创业、坚守与回馈的乡村故事。

橙子熟了,果香满园。(记者 尹义龙 摄)
一场乡村味觉的转型
2015年以前,刘艳辉和丈夫罗后存做的是农村“一条龙”酒席服务。丈夫是当地有名的厨师,能炒一手好菜,而她则是那个张罗前后、招呼四方的“总管”。
“那时候就想,能不能有个固定的地方,让客人不只是吃一顿饭,而是留下来,感受乡下的慢生活。”刘艳辉说。
就是这个念头,让她在2015年咬牙筹措20万元,租下村里3.8亩荒地,开始她的“农家乐梦”。
创业初期的艰辛,至今提起来仍让她眼眶发红。“第一年冬天,连续半个月没一个客人,地里的菜全烂了。”她回忆道,“是乡亲们送来的米和菜,让我们撑了过来。”
没有客源,她带着自制菜品跑遍县城的单位食堂;资金紧张,她和工人一起扛水泥、砌护坡、搭棚子。丈夫负责灶台,她负责整片园子,两人从早忙到深夜,一点点把荒滩变成果园、鱼塘、花圃和餐厅。
走进“后哥农家乐”,仿佛走进一个微缩的生态农场。橙子、沙田柚、大枣、桃、李、石榴、葡萄……四季果香不断。树下,蒲公英、鱼腥草、金银花等20多种中药材悄然生长。
“客人喜欢,就自己摘回去泡凉茶,不收钱。”刘艳辉笑着说。
林下还散养着200多只土鸡。“鸡吃虫子,鸡粪肥土,果树长得更好。”她指着一片果林说:“我们不用化肥,不打农药,就是要做真正的‘土味’。”
这种“林—药—鸡”循环模式,不仅降低成本,更成为吸引游客的亮点。不少城里人专程带孩子来,就为看看“鸡是怎么在树下找虫吃的”。
乡村共富的“涓水样板”
刘艳辉深知,农家乐的灵魂在于“农”字。她从不在食材上妥协。
她与周边23户菜农签订长期收购协议,以高于市场价10%的价格收购新鲜蔬菜,并提供菜籽和资金支持,请农技专家指导种植。
70多岁的赵应昭老人常把自己做的腌菜、盐辣椒、红薯送来。“她从不压价,还总多给一点。”老人说。
就连熏制腊肉,刘艳辉也别出心裁地用橙子皮、柚子皮、莲子壳来熏,打造出独一无二的“涓水风味”。
这份坚持换来口碑。如今每逢周末,农家乐60多个停车位全满,年接待游客超过3万人次。抖音上,她拍的短视频最多有2.7万个点赞,1700多个粉丝中不少成了回头客。
“在这里上班既能挣钱,还能照顾家里,每月能拿3000多元工资。”在后厨负责择菜的陈阿姨说。
“后哥农家乐”常年聘用28名当地劳动力,其中12名是留守妇女和老人。刘艳辉还定期组织培训,送优秀员工去市区酒店学习。
在她的带动下,周边陆续开起3家农家乐兼民宿,形成“抱团发展”的氛围。“一个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真富。”她说。
生意走上正轨后,刘艳辉的公益之路也越走越远。
每年重阳节,她都会备好米、油和保暖物资送到村里孤寡老人家中,并邀请他们来农家乐吃团圆饭。这一坚持,就是4年。
捐资助学是刘艳辉最上心的事。连续6年资助两名困难学生,从小学到高中全程帮扶。“我小时候没钱读书,不能让娃们再受这苦。”她说。
去年暑假,她在农家乐开设“乡村课堂”,邀请大学生志愿者为留守儿童辅导功课。“孩子们在这里写作业、做游戏,院子里都是笑声。”
脚下的泥土,头顶的星空
如今,“后哥农家乐”墙上的荣誉证书已挂满整面墙:湖南省AAA级乡村旅游区(点)、爱心企业、助农示范基地……
但刘艳辉最珍视的,是湘潭县妇联送来的“女性创业标杆”和村民们送的“致富带头人”牌匾。“这些比什么都珍贵。”她轻声说。
随着下摄司大桥开通,来自湘潭市区的客人增加到七成。“他们喜欢这里离城近,有乡间的味道,很像他们自己乡里的家。”刘艳辉说。
展望未来,刘艳辉计划建“星空房”、增设观景平台,进一步完善设施。“要一步步来,脚踏实地走稳。”她说。
夕阳西下,炊烟再起。涓水河静静流淌,见证这片土地上一个普通农村妇女如何用10年光阴,把梦想种进泥土,让它长成一片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