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李兰娟院士:天气渐冷,吃完他汀药后,请务必注意这7个隐患

每年一到入秋,门诊里就开始热闹了:腿脚抽筋的、全身无力的、嘴里嚷嚷“最近浑身不对劲”的病人接连不断。聊几句,十有八九在吃

每年一到入秋,门诊里就开始热闹了:腿脚抽筋的、全身无力的、嘴里嚷嚷“最近浑身不对劲”的病人接连不断。

聊几句,十有八九在吃降脂药,也就是常说的“他汀”。有个老大爷叹气说:“这药倒是管用,就是一到天凉,晚上老是抽筋,跟上了发条似的。”

医生一听,立马警觉——这可不只是天冷那么简单。天气变冷,身体的新陈代谢速率下滑,血液循环也慢。

他汀这种帮身体“清理油脂”的药,在寒冷的环境下代谢速度会变慢,药效容易在体内“滞留”。只要稍不留意,就可能从“保养利器”变成“隐形麻烦”。

李兰娟院士多次提醒,吃他汀要讲究“时、量、人、法”,尤其在气温下降时,更要警惕隐藏的七个潜在问题。

寒冷天最先“中招”的往往是肌肉。他汀与肌肉损伤的关系早就被大量研究证实。身体在低温下循环变慢,药物分布不均,肌肉组织对药物反应更敏感。

于是,有人腿酸、有人抽筋、还有人手脚软得跟水煮面条似的。按理说轻微酸痛可以观察,但如果出现小便变茶色、肌肉肿胀,就要马上去医院。

这种叫“肌溶解”,虽然少见,却不容侥幸。寒冷天气、电解质紊乱、长期劳累,都是容易“点燃导火索”的条件。

除了肌肉,肝脏也是他汀的主要“战场”。气温降低后,人们往往吃得更油腻,肉汤、火锅轮番上阵,可肝脏的工作本来就繁重。

再加上药物负担,肝功能波动的几率随之变高。临床观察发现,冬季轻度肝酶升高的他汀使用者比例比其他季节高出一截。

虽然大多数人停药或调整剂量后能恢复,但如果平时饮酒、熬夜、又缺乏运动,那肝脏这个“过滤厂”就容易超负荷。

有些人平时挺能抗药,可一感冒、一吃点退烧药,立刻不适。其实原因不复杂:很多感冒药、抗生素、甚至中成药都能与他汀“打架”。

寒冷季节正好是用药高峰期,一不小心药物混用,就可能让肝脏、肾脏难以承受。医生最怕的,就是那种“自觉没问题,结果一查指标吓一跳”的情况。

李院士曾指出,中老年人尤其要关注用药的“叠加风险”,不仅是吃什么,更关键是如何吃、何时吃、和什么一起吃。

还有个常被忽视的细节是体内水分。天气凉了,喝水少、出汗少,身体“排毒通道”就像城市下水道堵塞。药物残留排不出去,毒副作用的可能性自然上升。

医生都清楚,保持足够水分能帮助药物代谢,也能减少肌肉损伤的风险。可不少人冬天怕上厕所、怕冷,于是水杯常年闲置。

其实只要养成喝温水的习惯,哪怕少量多次,也能帮身体“腾出通道”,让他汀更安全地运行。

寒冷影响睡眠质量,这也是一个隐性风险。研究显示,晚上服用他汀时体内脂质代谢更为活跃,效果最好,但睡眠不足或生物钟紊乱,可能让药效出现偏差。

很多患者反映秋冬容易做噩梦、睡不沉,这并非心理作用,而是药物影响神经传导,叠加天气变化造成的生理波动。医生建议,根据个人作息灵活调整服药时间,切忌机械照搬别人的经验。

血糖波动也是他汀在冬季的一个隐患。部分研究发现,某些患者在长期使用过程中,血糖控制略受影响,尤其是本身血糖偏高的人。

低温本就容易让身体能量代谢减慢,加上节假日吃得多、动得少,血糖更容易“出格”。

这并不意味着他汀会直接引起糖尿病,而是提示要定期监测血糖,调整生活节奏,特别是晚餐油腻时要适当拿捏份量。

谈到这里,不少老年患者会皱眉:“那是不是得停药啊?”其实大可不必。他汀的好处是确切的,它能显著降低心脑血管事件风险,延缓动脉硬化进程。

关键在于用得合理、安全。避免隐患,并不是让人远离药物,而是让药物和身体和平相处。就像一台老旧机器,需要润滑、检查、保养,能持续运转才是真本事。

有意思的是,中医视角下,他汀引发的这些问题也有解释。中医认为,寒邪入体、气血运行不畅,是“筋骨拘急”的根源。

他汀容易影响肌肉功能,恰好与这个理论吻合。中老年群体本身阳气不足,冬天受寒,正气更弱。若能配合温热的饮食、适度的拉伸、规律的休息,就能帮身体把“气血送上门”,减少副反应。

医生常笑说,这么多年总结下来,“三分药,七分养”,真不是夸张。还需提醒的是,年纪越大,代谢越慢,药物浓度容易超标。

有些老人自认为饭吃少、身体弱,就干脆多吃几颗药求“保险”。殊不知,这反而是危险的开端。药不是多多益善,而是要精准服用。

很多时候,一半的量加上健康的生活方式,效果比满剂量还稳。天气变冷,更要关注身体的细微变化,比如晨起乏力、肌肉酸软、尿液颜色变深,这些信号都不该被忽视。

说到生活方式,饮食和活动才是药物的最佳搭档。他汀不是“护身符”,也不是“抢救盒”,而是搭配饮食管理的一环。

有的人吃药降脂,却转头又炖了一碗肥肉汤;有人早晨不吃饭,空腹服药就出门溜达。正确做法是餐后服药,饮食清淡,多吃蔬果,适量运动。

别看这些建议老掉牙,却是各种研究反复验证的结论。药效好不好,往往决定于这几件朴素的小事。

天气冷了,人也容易焦虑。心理状态同样会影响药物反应。紧张、失眠、情绪低落,会干扰身体对药物的吸收。心态平和、作息规律的患者恢复更快、指标更稳。

医生常打趣说:“最好的他汀,其实是好心情。”这话虽轻,却有科学依据。慢性病管理不只是“吃药”,更是一门生活艺术。

在诊室里常能见到这样的场景:患者一边皱眉质疑药,一边又担心停药出事。其实他汀就像冬天的暖炉,用得合适能保平安,用错了却容易“烫着”。

真正的关键不在药本身,而在使用者对身体的敏感度与规律性。懂得聆听身体、定期复查指标、尊重医生建议,这三件事能让大部分隐患无声化解。

总的来说,天气一冷,身体就像变得“脆”了一点。他汀虽有风险,却仍是对抗血管老化的重要武器。它需要被敬畏、被理解,而不是被恐惧。

懂得调整、知冷知热,既是智慧,也是养生的底气。毕竟,健康不是靠一瓶药撑起来的,而是靠一整套生活方式维系的平衡。

等春风再起,气血畅通、指标稳定,那才是这场“药与寒”的较量中最柔软而坚定的胜利。

参考文献:

[1]李兰娟,王宇,张俊华,等. 他汀类药物相关肌病的临床特点及机制研究[J]. 中华内科杂志,2019,58(7):521-525.

[2]周颖红,杜小勇,王海英,等. 他汀类药物与肝功能损害关系的研究进展[J].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22,15(2):71-74.

[3]朱小玲,王志强. 他汀类药物与糖代谢异常关系的研究进展[J].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21,41(8):690-694.

声明:本文内容基于权威医学资料及临床常识,同时结合作者个人理解与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虚构或情境模拟,旨在帮助读者更好理解相关健康科普知识,文中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专业医疗诊断与治疗,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涉及人物侵权、图片版权、事件部分存疑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会第一时间修改或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