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在三晋北部的黄土高原上,一座海拔1200米的桃花山,用3000亩野生桃林、8处明清古建、20余处自然溶洞,打破了“大同只有煤炭与古城”的刻板印象。这里春有漫山桃霞染云,夏有松涛蝉鸣避暑,秋有层林尽染醉人,冬有雾凇冰挂奇观,更藏着“北魏屯兵遗址”“明代古寺”等历史密码。20XX年,随着“大同文旅融合”推进,桃花山因“自然景观+文化体验”的复合魅力,入选“山西十大网红打卡地”,成为晋北游客“说走就走”的短途度假首选。
从“屯兵戍边”到“桃霞胜境”:一座山的千年故事桃花山的得名,始于北魏。
据《大同府志》记载,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前,曾在这一带屯兵戍边。士兵们见山间桃树成林,春日花开如霞,遂称“桃花山”。到了明代,山下村落渐兴,村民在山腰建“桃花寺”,供奉“送子观音”;清代,山脚下的“桃花堡”成为晋蒙商贸驿站,马帮在此歇脚,桃干、杏脯随驼队远销漠北。

最富传奇色彩的,是山巅的“桃花洞”。洞高5米、宽8米,洞壁嵌有明代摩崖石刻《桃花山记》,记载了当年戍边将士“春赏桃、夏避暑、秋狩猎、冬围炉”的生活场景。“洞前有棵‘千年桃王’,树干需3人合抱,每年4月初开花,花期长达20天,是山民心中的‘吉祥树’。”守山人老张说。
深度玩法:四季皆景,解锁桃花山的N种打开方式📍 基础信息
地址:大同市南郊区口泉乡桃花山村(距市区约15公里);
交通:
自驾:导航“大同桃花山景区”,市区出发20分钟可达,景区免费停车;
公共交通:乘201路公交至“口泉乡”站,转乘景区接驳车(10元/人);
高铁:大同南站乘出租车(约30元)直达。
开放时间:全天开放(部分溶洞冬季封闭,需提前咨询);

最佳季节:
春(3-4月):十里桃霞,适合摄影、踏青;
夏(6-8月):平均气温22℃,避暑、探洞;
秋(9-10月):层林尽染,采摘野果(山杏、沙棘);
冬(12-2月):雾凇冰挂,宛如童话世界。
📸 四季打卡指南
春·桃霞漫山(3月下旬-4月中旬):
从山脚“桃花广场”出发,沿木栈道上行,3000亩野生桃林次第绽放。推荐“观景台”(海拔800米),可俯瞰“桃海”与远处大同古城的轮廓;清晨6点前或傍晚17点后,光线柔和,适合拍“人面桃花”写真。
夏·清凉探洞(6-8月):
山间溶洞群最是凉爽(恒温15℃)。重点探“桃花洞”“龙王洞”:桃花洞内有明代摩崖石刻,龙王洞的“石钟乳瀑布”如银河倾泻;洞外溪流潺潺,可踩水嬉戏,或坐在“老槐树下茶棚”喝一杯野菊花茶。
秋·层林尽染(9月下旬-10月中旬):
桃山林褪去粉妆,换上金黄、赭红的秋装。沿“红叶步道”上行,可捡拾形状各异的落叶做标本;山脚“桃花堡”农家乐推出“秋日丰收宴”:烤南瓜、蒸山药、野兔炖蘑菇,烟火气十足。
冬·雾凇奇观(12月-次年2月):
桃花山因湿度大、温差明显,冬季常现雾凇。清晨登山,松针、桃枝裹着冰晶,宛如“千树万树梨花开”;山顶“烽火台”(明代遗迹)是最佳观景点,可远眺大同火山群的轮廓。
🎯 特色体验:文化与自然的深度融合
“跟着花农学嫁接”(春季3-4月):
桃花寺旁的“老桃农工作室”提供体验课,游客可学桃树嫁接、修剪技艺,亲手种下一棵“专属桃树”(挂牌留名,次年可回来赏花)。
古寺禅修半日(每周六9:00-11:00):

夜间观星(夏季晴夜):
山顶“观星台”无光污染,可肉眼观测银河。景区提供天文望远镜(免费),有志愿者讲解“二十八星宿”与桃花山的传说。
周边联动:晋北文旅的“微度假圈”桃花山所在的南郊区,是大同“文旅融合”的缩影。若时间充裕,可串联以下行程:
上午桃花山→中午吃“桃花堡羊杂”:
山脚农家乐现熬羊杂汤,配刚出炉的“桃花烧饼”(芝麻酥皮,内馅是羊肉胡萝卜,人均30元管饱);
下午大同火山群(车程20分钟):
探索“中国唯一的城市火山群”,登“狼窝山”看火山口,捡火山岩作纪念;
傍晚大同古城(车程30分钟):
逛“大同府文庙”“九龙壁”,在“凤临阁”吃一顿“百花烧麦”(造型如桃花,馅料是羊肉香菇),完美衔接古今。
游客说:在桃花山,遇见“慢下来的幸福”“原以为是座普通山,来了才发现处处是惊喜。”北京来的设计师小林说,她在桃花洞拍的摩崖石刻照片,成了公司文化墙的素材;跟着老桃农嫁接桃树时,“突然懂了‘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意义”。
带父母来大同旅游的成都阿姨王女士,则被“慢生活”打动:“我和老伴每天早上爬半座山,在观景台打太极,下午在茶棚听山民唱山西民歌。比逛景点更舒服的,是这里的人情味——卖桃酥的阿姨会多塞两颗枣,守山的大爷会提醒我们‘别往深山走’。”
记者手记:桃花山,是大同的另一张名片离开时,守山人老张正给“千年桃王”系红绸。“这树见证了桃花山的变迁,从屯兵戍边到如今的旅游胜地,变的是人来人往,不变的是山对人的包容。”他指着山脚下新建的“桃花文化广场”说,“现在年轻人爱来拍照,老年人爱来怀旧,孩子们爱来探险——这就是桃花山的魅力,它属于每一个热爱生活的人。”
大同桃花山,不是一座“只能看”的山。它是北魏的戍边记忆,是明代的古寺钟声,是山民的烟火日常,更是每一个来访者心里的“诗与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