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侠小说中最惹眼的角色,无疑是那些主角,毕竟故事都是围绕他们展开,读者想不注意到他们的存在都难,然而金庸的小说里,哪怕是一个龙套角色,也可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比如“剑魔”独孤求败这位高手。
金庸第一次提到这位剑客,是在《神雕侠侣》中,只是此时的独孤求败就早已沦为枯骨,杨过也只是在剑冢中看到了他留下的墓志铭,还有与他相伴的那只神雕。
这个角色第二次被提及是在《笑傲江湖》中,这一次,金庸借风清扬之口提到了那位剑魔所用的剑法名为独孤九剑,独孤九剑有进无退、料敌机先,天下武功尽可为它所破。

(金庸、独孤求败)
再到《鹿鼎记》中,金庸又让澄观大师提到独孤求败天下无敌的事迹:“古人说道,武功到于绝顶,那便羚羊挂角,无迹可寻。听说前朝有位独孤求败大侠,又有位令狐冲大侠,以无招胜有招,当世无敌。”
你看,金庸每次都只是点到为止,他越是如此安排,读者就越是好奇,这自诩“剑魔”的狂人,真有他自己吹嘘的那么强吗?这人又到底是什么来头?
金庸在北大演讲时,提到过这么一句:“我的小说中写过一个人叫‘独孤求败’,独孤求败很骄傲,他一生与人比剑比武从没有输过,所以他改个名叫求败,希望失败一次,但却总没有败过。”
所以这人的名字是自己改的,他的原名不叫这个,如此一来,他的身份便有了三种可能。
第一种:水浒中的反派
首先第一种可能相对比较荒唐,但结合金庸赋予其武侠小说的世界观设定,也不无可能,那剑魔极有可能是《水浒传》中的一个反派。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金庸曾说过,他的作品受《水浒传》影响极深,比如他在《射雕英雄传》中提到郭靖的祖先是那梁山好汉“赛仁贵”郭盛,《倚天屠龙记》中提到北宋年间的明教教主是那与梁山为敌的方腊。
而《神雕侠侣》中,杨过提到独孤求败应该是六七十年前的一位高人,如此算来,也就是后天龙时代的高手,也就是北宋末年,那他完全有可能是《水浒传》中登场的一位反派剑客。
那人的剑法就堪称天下无敌,笔者所指那人即是王庆的手下,“金剑先生”李助。

(李助)
李助的剑法有多夸张呢?
从表面来看,梁山的二把手卢俊义就是武将类角色的天花板,可即便是这玉麒麟遇上的李助,也只能甘拜下风。
且看书中描述:“那李助有剑术,一把剑如掣电般舞将来。卢俊义正在抵当不住,却得宋江中军兵到。”
最后还是公孙胜施展法术,才让他的佩剑跌落,这才助卢俊义破敌。
如此看来,独孤求败自诩用紫薇软剑误伤的义士,可能就是卢俊义。
第二种:天龙中的疯子
接着第二种猜测则更偏向于对于《天龙八部》剧情的延伸。
既然独孤求败是后天龙时代的高手,他也完全有可能是天龙时代的残党,若是某位曾经的高手改名换姓,也不是没有可能的。
而那疯了的慕容复,就有条件成为他。
当年初读《天龙八部》时,就觉得金庸没把慕容复写死,有些不太合理,毕竟这家伙也做了不少伤天害理的事,理应结局凄惨。

(慕容复剧照)
可他却只是疯了,甚至金庸还让他在自己幻想的世界里当上了大燕皇帝。
这也为他日后追逐新的目标埋下伏笔,慕容复就是用剑的高手,后期的他当了大燕皇帝,继而一心钻研武功,能把那斗转星移修炼至更高的境界,继而达到能够破解天下武功的程度,也不是没有可能的。
只是他早已忘了自己所用招式名为斗转星移,于是他将那招式更名为独孤九剑。
如此一来,一切也说得通。
第三种:现实中的棋圣
最后一种,也是可能性最大的猜测,既然金庸对于独孤求败只是点到为止,而不让他直接登场,无非因为这人不适合在故事中正式登场,因为其原型是现实中的一个人物。
多数人可能不知道,金庸的一位偶像就与独孤求败有极为相似的经历,那人即是“棋圣”吴清源。

(范蠡剧照)
他在《崇高的人生境界》中就说过:“某夜,在闲谈中,一位朋友忽然问我:‘古今中外,你最佩服的人是谁?’我冲口而出的答复:‘古人是范蠡,今人是吴清源。’这不是考虑到各种因素而作的全面性客观评价,纯粹是出于个人的喜好,以大智大慧而论,我最敬仰的自然是释迦牟尼;以人情通达而论则最佩服老子;文学与历史著作中我最喜欢司马光的《资本通鉴》。当时所以说范蠡和吴清源,是因为我自幼就对这两人感到一份亲切。我曾将范蠢作为主角而写在《越女剑》的一个短篇小说中。至于吴清源先生,自然是由于我喜爱围棋,因而对他不世出的天才充满景仰之情。”
他在《越女剑》中致敬了范蠡,自然也有可能在其他作品中致敬吴清源。
只是吴清源是现代人,不适合加入古代的故事,于是他只能让吴清源以另一种方式参与其中。

(吴清源)
而吴清源就说过这么一句话:“当时所有一流棋士与我对局的交手棋份不是降为相差一段的‘先相先’,就是降为相差二段的‘定先’。因而从那以后,寻遍天下也找不出能与我在十盘棋的擂台上相抗衡的合适对手。”
你看,这是不是与剑魔留在剑冢中的那段狂言几乎一模一样,吴清源是纵横棋坛几十年无敌手,独孤求败则是闯荡江湖三十年无败绩。
所以这三种猜测中,你更愿意接受哪一种?还是说你有更合理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