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明王朝的周藩,在明朝历史上的地位还挺特殊。
第一任周王是朱元璋的第五个儿子朱橚,他的人生还挺复杂,他曾被朱元璋发配到云南,后来朱允炆成为明朝的皇帝后,朱允炆削藩选中了朱橚。
在朱棣通过靖难之役夺得皇位后,作为朱棣的弟弟的朱橚,一时间风光无限,朱棣对于自己的弟弟,也很照顾。
朱允炆没完成的削藩事业,朱棣继续,于是,就算是他的弟弟,朱棣也不放心,朱橚也是聪明人,避其锋芒,老老实实当藩王。朱棣也没有对他的弟弟下死手,第一任周王,曾受到厚赐,也曾受到朱棣的敲打。
大明王朝的宗藩,人挺多,但是藩王有时候会遇到绝嗣的情况,周藩也不例外,有惊无险,周王之位还是传承下去了。
嘉靖三十年,周王朱朝堈薨,同年,他的儿子朱在铤被册封为周王。
朱在铤是嘉靖二十八年被封为世子,按照《皇明祖训》的记载,“亲王嫡长子年及十岁,朝廷授以金册、金宝,立为王世子。”可见,继承周王之位的朱在铤,年龄并不大,这也让朱在铤对于周王府的管理愈发困难。
嘉靖三十一年,嘉靖皇帝朱厚璁给周王下诏令,命令他严格管理王府,要求周王府的郡王之下人员,要听从周王的管辖。之前,周王府的部分郡王,有多人越关到京城,奉国将军朱安泪甚至想自杀。
还有王室中的一些人,对于周王朱在铤也不客气。
来自《明世宗实录》的记载:
“悼王第七男睦令其诸子妄诉花生等事,语皆侵王,王乃援伊王例,请敕禁约。”
一方面,周王府发生的这些事情,是因为周王年幼,管理王府有困难,王府中的人员多,心思各异。
另一方面,之所以出现这些事情,更重要的原因,还是因为穷闹的。一些王室宗族的下层人员,到嘉靖年间,生活上已经比较困难了。
嘉靖年间,对于宗藩的问题,讨论得如火如荼,各宗藩,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宗族人员贫困的问题。
一方面是宗藩人员等着朝廷发放岁禄,一方面朝廷的财政收入,维持宗藩的支出还挺困难。

这个问题,其实在弘治年间,就逐渐显露,但是始终也没有拿出比较好的解决办法。到了嘉靖年间,就非常明显了。明朝的王室宗族人员里,极为依赖岁禄的是中底层人员。《明实录》里,时不时能读到,明朝王室人员的各种违反律法之事。这些人,也成为了明朝地方上的不稳定因素之一。
越关到京城,这对于王室人员,是不允许的,但是数人出现这种情况,说明这些人也是实在没办法,想面见嘉靖皇帝,把王室宗族这些人的苦,和嘉靖皇帝说说。
但是其实嘉靖皇帝不知道这些事吗?别看嘉靖皇帝懒政,不代表他就不知道这些事。关键是嘉靖皇帝也没有太好的办法解决宗藩的问题。
周王府甚至出现了奉国将军朱安泪想自杀的事情,这事听起来震惊,你一个王室的奉国将军,怎么还想自杀呢?但是仔细分析下,明朝到了嘉靖年间,奉国将军,都不知道有多少了。
在明朝的宗藩体系里,大概能分成亲王,郡王,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镇国中尉,辅国中尉,奉国中尉。镇国将军,听起来名头很大,其实属于王室宗族人员里的中下层了。朱安泪想自杀,大概率也是因为穷闹的。
虽然周王府的事情不少,有的人生活困难,但是日子还得继续过。
《明世宗实录》的记载,嘉靖四十二年六月:
“己酉,周王在铤言:奉国将军安河有孝行,其子睦㮮欲自建祠庙,乞赐额名,令有司岁时崇祀。上允之,令睦㮮主祠事。”
从这条史料里,能看出来一点,对于周王府的管辖,得软硬兼施。无论这朱安河的孝行有多少,该表扬的时候,周王还是要请奏。嘉靖皇帝也挺给面子,同意了周王的上奏。
嘉靖四十四年,《宗藩条例》颁布,这是专门针对宗藩人员的管理条例,是对明朝宗室政策的一些调整,但是从历史上的情况来看,其实执行效果并不是特别好。
嘉靖四十五年,嘉靖皇帝朱厚熜驾崩,隆庆皇帝继位。
《明穆宗实录》的记载,隆庆二年九月:
“鲁阳王府忻州郡君仪宾周全请辞常禄,以赡王府之贫者。周王在铤以闻,上命河南守臣奖励之。”
一条短短的史料,再次把明朝宗藩面临的困境展示了出来。仪宾周全请辞常禄,为了赡养王府的贫困之人。周王朱在铤听说了这事,上报朝廷,明穆宗还给了奖励。具体什么奖励,我也不知道。
还有一条史料,也是在《明穆宗实录》记载了,隆庆二年十二月:
“周王在铤奏辞禄米一千石,以补宗粮,许之。”
其实通过对于嘉靖四十四年颁布的《宗藩条例》分析,那些条例里,改革措施大多是针对郡王以下的宗室人员,尤其是下层宗室人员受到的影响更大。而亲王受到的制约是比较少的,尤其是对于亲王的利益方面的制约,更是比较少。
这说明,明朝皇帝对于亲王,还是防备心比较重的。如果过于减少藩王的收入,一旦宗藩改革改在了大动脉上,那有可能会发生很多事情,毕竟藩王的号召力,多多少少还是有的。
这条史料也能看出来,至少对于周王府的人,朱在铤不算太苛刻。
就在《明穆宗实录》记载的这条朱在铤奏辞禄米的史料后面,还有一条史料。
“发太仓银七千两于蓟镇,备抚夷之用。”
在隆庆年间,其实明朝面临的压力还挺大,隆庆皇帝上任后,他不能算是勤政的皇帝,明朝决策层面的一些措施,主要是靠着内阁。高拱和张居正,一度这两人的关系不错,其实高拱的能力,还是非常强的。
到了万历年间,这时候的明朝皇帝,就是万历皇帝朱翊钧了。
这位皇帝的一生,也挺复杂。朱翊钧当上皇帝时,尚且年幼,很多事情,其实是内阁在处理,张居正大权在握。
刚开始万历皇帝和张居正的关系确实比较好,万历皇帝对于张居正,是比较尊重,但是随着万历皇帝的年龄增加,与张居正之间的矛盾也越来越多。
我们可以通过万历九年的一件关于处理周王府宗室人员的事情,看看这里面的矛盾点。

周王府的宗室人员与百姓路刚等人有不法行为,并且还调戏路刚的妹妹,后来这事被告到衙门,王室的宗族人员受到了惩罚,但是这个王室的宗族人员并不服气,于是他到京城申诉。
在万历皇帝的想法里,地方官员怎么能擅自打宗室人员呢?于是万历皇帝下诏,要求内阁拟旨惩治地方官员。
张居正上奏,上奏的内容,大概意思是王室宗族人员的行为,本身就先处于有罪之地,地方官员责打他,有可能是因为本身并不知道这人是王府中的人。后来王室之人又来京上奏,这是越级行为,按照例法,这是不允许的。而且王室之人越级上奏的内容,是他的一面之词。如果下特旨处罚地方官员,可能会助长宗室人员的这种行为,以后亲王管理王府就更加困难,而且地方官员也不太敢再过问这些事情。
张居正的提议是,这事按照正常流程查办,如果地方官员确实有错误,那就惩治地方官员,如果是王室中人犯错,那就让周王去处理。只有这样,才能让天下人信服。
后来,万历皇帝同意了张居正的奏请。
从这件事情的处理上能看出来,尽管《宗藩条例》颁布,但是在处理王室人员的不法行为时,还是困难重重。一方面万历年间的宗室人员,尽管中下层人员经济上有困难,但是地位上,他们还是比普通百姓要高。在处理王室人员的不法行为时,还是需要亲王去管理,但是这时候的亲王,也挺难管理王府。
这件事情也能看出来,张居正还是非常敢说的。
万历十年,《宗藩要例》颁布,这是对于《宗藩条例》的进一步补充。
万历十一年,周王朱在铤上奏。
“定限封爵,大不利于宗姓。其弛禁开科等情,有干祖宗宪制,似难轻议。本省各项钱粮,每岁数十余万,有司若肯留心催征,宗禄尚有余裕,乞要姑从旧制。上曰:周王所奏,著差去科臣会同抚按官一并酌议具奏。”
很明显,周王对于藩禁,他有不同看法。周王提到的“定限封爵”,就是朝廷为了减少宗禄的支出的措施,但是这在周王看来,损害了宗族人员的利益。其实也能理解,毕竟他是亲王,他站位的角度,就是周王府的人。
至于他提到的开放科举,是明朝针对宗藩里的中下层人员的藩禁开放的尝试。后来的部分王室人员,有了进入仕途的机会。
周王朱在铤想遵循旧制,认为只要“有司若肯留心催征”,各省的收入是足够支撑对于宗禄的支出。周王的这种想法,还是对于明朝的财政情况过于乐观了。
从嘉靖年间到万历年间的周王朱在铤,对于周王府的管辖,还算比较尽力,但是周王府里,还是有一些违反律法的行为。寻其原因,王室中下层人员的贫困,是一些王室中人违背律法的重要原因。
关于朱在铤的死亡时间,《明史》的记载是朱在铤死于万历十年,但是根据《明神宗实录》的记载,上面那段史料,是朱在挺万历十一年上奏的,这两个时间明显是矛盾的。
下一任周王朱肃溱被册封的时间是万历十四年,所以很难确定周王朱在铤的死亡时间。
史料参考:
《皇明祖训》
《明史》
《明世宗实录》
《明穆宗实录》
《明神宗实录》
《明代藩王研究》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