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作为“双一流”“985 工程”核心高校,综合实力稳居国内顶尖梯队。在2025年软科中国大学排名中,其连续11年位列全国第三,金平果中国大学排行榜亦将其置于季军位置,综合得分达94.785分,也排名全国第三位。
国际层面,虽未明确最新排名,但依托21个“双一流”建设学科、7个国家重点一级学科的支撑,其在工程学、医学等领域的影响力持续攀升。

学科实力呈现 “多点突破、重点领跑” 特征。医学院是绝对王牌,临床医学(5+3)、口腔医学(5+3)等长学制专业不仅为2026年保研贡献137人、43人的名额,更在临床研究与医学教育领域享誉全国。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紧随其后,226人的保研规模印证其在人工智能、信息技术领域的深厚积淀,而电气工程学院以96人位列第三,彰显工科优势的延续性。

浙江大学在国内排名中,浙大与清北形成“三甲铁三角”,在软科、金平果等权威榜单中始终占据第三席位,核心竞争力体现在师资力量(拥有众多院士及杰出人才)、科研创新(年度科研经费超百亿)与社会服务能力上。国际上,其工程与技术学科常年跻身ESI全球前1‰,为学生提供国际化深造平台。
保研率数据折射出人才培养策略的演进。2020年保研率虽未直接披露,但结合2021届25.70%、2022届31.43%的增速推算,2020年约为24%左右。2022至2024年进入快速增长期,2024届保研率首次突破40%达40.26%,创历史新高。

2025年则出现调整,保研率降至35.67%(较上年下降4.59%),人数从2512人减至2298人,推测与招生规模优化、推免政策微调相关。
根据浙江大学官方网站公示的信息,2026年公示保研人数2298人,较2025年再降,延续2024年以来的调整趋势。这一变化并非实力削弱,而是高校结合教育部政策、学科发展需求进行的精准调控,中外合作项目纳入保研体系更体现选拔的包容性。

医学院以270人蝉联第一,虽较上年减少18人,但仍是保研主力,长学制专业占比超76%,凸显医学人才“本博衔接”培养特色。计算机学院226人紧随其后,契合数字经济发展对高端人才的需求,电气工程学院96人保持前三,工科优势格局稳固。
绝大多数学院保研人数微调下降,医学院下降18人最为显著,但核心专业名额未受大影响。这种“整体收缩、重点保留”的策略,体现浙大在保研名额分配上向优势学科、国家战略需求领域倾斜的思路。

浙江大学保研攻略,从准备到上岸的核心路径
第一,筑牢学业根基,抢占排名优势
学业综合成绩是推免核心指标,各学院按成绩排名遴选,且不组织额外考试。建议保持专业排名前30%,优势专业(如物理、医学)需冲刺前20%,避免出现挂科或学术不端记录,否则直接丧失资格。

第二,打磨综合素质,契合评价体系
推免成绩由学业评价与素质评价构成,可通过科研项目、竞赛获奖提升竞争力。参与“挑战杯”“互联网 +”等赛事,或加入导师课题组发表论文,能有效加分。需注意素质评价有分值上限,避免盲目投入。

第三,把握关键节点,合规完成流程
参照2025年时间线,9月初学院发布细则,中旬提交申请,9月中下旬公示名单,9月28日通过“推免服务系统”报名。需提前准备成绩单、获奖证明等材料,主动与辅导员沟通细则变化,确保流程无误。

第四,关注特色渠道,拓展上岸机会
中外合作项目、长学制培养等均有专项名额,相关专业学生可重点关注。此外,保研夏令营是重要跳板,需提前了解目标学院活动安排,通过营期表现锁定预录取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