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江西小伙钓起个“中华鲟”,没敢碰直接放掉,若不放生后果多严重?

11月17日,江西九江一位小伙在长江边钓鱼时,意外钓到一条体型巨大、头部尖尖、背部带着一块块灰白色突起的怪鱼。但凡是个钓

11月17日,江西九江一位小伙在长江边钓鱼时,意外钓到一条体型巨大、头部尖尖、背部带着一块块灰白色突起的怪鱼。

但凡是个钓鱼人,看到这样的鱼上岸估计心里都会凉一大截。因为这鱼可不简单,从外形可以大致判断它是有“水下大熊猫”之称的鲟鱼。

在长江中发现它,不是中华鲟就是长江鲟。

其实,钓鱼男子钓到的这条鱼,我前两天就看到了,但由于事关重大,在没有官方报道之前,我是不敢碰这样的素材的。直到今天,我看到各个媒体都报道了这件事,才敢来说道一下。

据报道,小伙钓起的“水下大熊猫”,是一条中华鲟,体长大概在1米左右。

钓鱼的这位小伙,钓到这条鱼之后就感觉不对劲。当时他正在打路亚,收线的过程中感觉力量很大,鱼线一头一直在使劲摆动,但竿子却很难操控。遇到这种情况,应该是“车祸”(路亚术语:指鱼钩挂到鱼嘴巴之外的地方)上来了。

小伙费尽力气将鱼线收到岸边,一看傻眼了。鱼钩挂在一条大鱼的尾巴上,而且这条大鱼看着很眼熟,分明就是在网上经常见到的鲟鱼。

用钓鱼人的话来说,它就是一条“牢底坐穿鱼”。

看到这条鱼之后,钓鱼小伙直接吓坏了,甚至碰都没敢碰,在水里就把这条鱼给放掉了。为了自证清白,他还主动录了视频,期间打了三次110,主动报告了这个情况。

接电话的工作人员表示:未对中华鲟造成伤害,且及时放生无需承担相关责任。

听到这句话,估计钓鱼小伙的心情才稍稍平静了一点。

“中华鲟”是国家一级保护鱼类,钓到后必须尽快放生,这一点钓鱼爱好者还是很有觉悟的。

不过,一些可能不太懂鱼的网友,还是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不认识它,不放生到底会咋样?

看到有人问这个问题,瞬间感到“无语”。

但我想还是要说一下这个事,以免一些不懂行的钓友心存侥幸。今天咱不讲大道理,只列举事实。比如:

2021年7月29日,安徽一位男子齐某捕获一条怪鱼,将其大卸四块放在冰箱里,并拍了视频发网上炫耀。

有眼尖的网友发现这条鱼不同寻常,举报了他。随后经鉴定,这条鱼是“中华鲟”。结果呢?男子不但要遭受牢狱之灾,还可能面临巨额罚款,因为那条中华鲟被鉴定价值50万元。

有图有真相,大家自己看看吧。

如果大家觉得上面的案例只是个例,那么我再举两个例子。

2023年3月,重庆南岸区三男子相约到长江捕鱼,渔获物中竟有长江鲟、岩原鲤等国家级保护动物。三男子被抓,各自领了两年多的牢饭,同时赔偿生态损失12.5万元,外加罚款2.5万。

同样在重庆,2024年5月28日,三名男子在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丁家沱水域,使用刺网捕获了一条长江鲟,虽然这条鱼仍活着且被解救后放生了,但几名男子明知故犯,分别获刑1年3个月。

上面这些都是活生生的例子,后果到底严不严重,大家自行判断。

所以,切勿有侥幸的心理,不要以“不认识”为借口,来掩盖自己的无知。尤其是钓鱼爱好者,一旦误钓“长江鲟”“中华鲟”等保护鱼类后,不想放生的话,可以自备“银手镯”一副。

玩笑真不是随便开的。

其实,江西这位小伙,觉悟还是很高,误钓大鱼之后,不仅立马放掉,而且还拍了放生视频,并第一时间向相关部门报备。

这套教科书般的操作,希望钓鱼爱好者都能好好学习一下。

为啥对“中华鲟”的保护这么严格?大家想想消失的长江白鲟、白鱀豚,就知道这样保护它们十分有必要了。

中华鲟,是与恐龙同时代的生物,已在地球上生存了约1.4亿年,是名副其实的“活化石”。它们体型庞大,最长可达4米,重量可超千斤以上。

了解中华鲟的网友应该清楚,它们属于洄游性鱼类,每年夏秋,成年中华鲟会从东海进入长江口,然后一直往上游,到金沙江附近去产卵。鱼卵孵化之后,幼鱼则顺着长江漂流到大海里,在海里长大后然后再到长江中繁殖,如此循环往复。

后来,因为大坝的阻拦,以及捕捞等方面的因素,中华鲟数量快速减少。1988年,它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2010年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为极度濒危物种。

并且,更为致命的是它们早已经停止了自然产卵。之前它们可以游到金沙江繁育后代,被大坝阻断洄游线路后,人们想着它们可能会在葛洲坝下游重新找到产卵场,但由于水文条件等方面的因素,中华鲟已经有20多年没有再自然产卵了。

为了挽救它们,渔业部门只能通过人为增殖放流的形式,把大量幼鱼放生到长江里,避免它们重蹈白鲟的覆辙。但这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当务之急仍旧是让它们恢复自然产卵。

目前,长江鲟的自然产卵实验,已经取得一些突破。2025年4月,赤水河已经发现不少自然产卵的长江鲟鱼卵。

但中华鲟和长江鲟不同,它们要往返于海洋和长江之间,对产卵的自然条件要求更高。比如水流、水温等,达不到条件就无法刺激它们的性腺发育,葛洲坝截流后下游的水文条件发生改变,中华鲟却一直未能适应这一变化。从上面的情况就能看出,中华鲟的生存危机还远未解除。

不过,让人庆幸的是,在彻底灭绝前我们已经掌握了它的人工繁育技术,相比之下,已经灭绝的白鲟就要遗憾得多。

所以,对钓鱼爱好者来说,误钓到鲟鱼等保护鱼类之后,在第一时间放流、避免伤害它们,是大家的责任和义务,切勿抱着侥幸心理干了傻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