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比亚迪秋招火了:70多所高校上榜,唯独少了这所985,职场新规则

前几天刷到比亚迪25届秋招的高校名单,第一反应是“这哪是招聘表,分明是张‘工科院校实力榜’”——清华北大在列,北航、哈工

前几天刷到比亚迪25届秋招的高校名单,第一反应是“这哪是招聘表,分明是张‘工科院校实力榜’”——清华北大在列,北航、哈工大占了显眼位置,连深圳大学这种双非都挤了进来,可翻了七八遍,偏偏没看到某所985的校徽。

这张图在应届生群里吵翻了:有人说“这是企业挑人的新尺子”,也有人感慨“原来读大学,早不是‘拿张985文凭就稳了’”。

这张名单,是企业给高校贴的“行业标签”

先数清楚:名单里70多所学校,一半以上是工科强校——北航的航空航天、哈工大的机械、华科的光电、电子科大的集成电路,全是新能源、智能制造领域的“硬通货”。

有个在比亚迪做校招的朋友说:“我们去北航开宣讲会,现场能收300份简历,一半是车辆工程、自动化专业的,笔试通过率比综合类985高20%。”像深圳大学这种双非,靠着新能源材料专业的实验室资源,今年也成了比亚迪的“重点校招对象”——它的毕业生进比亚迪电池研发部的比例,比某些排名前20的综合类985还高。

再看落榜的那所985:它的文科、基础学科很强,但工科尤其是新能源相关专业的布局晚了三年,实验室和企业的合作项目也少。去年这所学校的机械专业毕业生投比亚迪,简历通过率不到15%——不是学校不好,是“你的专长,和企业的需求没对上”。

应届生的“就业密码”:专业踩中赛道,比学校排名值钱

去年有个学弟,读的是排名30的985,学的是传统化工专业,投了20家车企的研发岗全石沉大海;同宿舍的同学转了新能源材料方向,跟着导师做过比亚迪的联合项目,秋招时拿了3个电池研发的offer,起薪比他高40%。

这两年的校招市场早变了:企业要的不是“985毕业生”,是“能直接上手做新能源、智能驾驶的985毕业生”。

比如华科的光电专业,学生大二就能进实验室做车载摄像头的研发;电子科大的集成电路方向,课程里直接有比亚迪IGBT芯片的案例教学——这些学校的学生,简历上“相关项目经验”这一栏,天生就比别人填得满。

连深圳大学这种双非都能挤入名单,凭的就是“专业和行业绑得紧”:它的新能源材料实验室,和比亚迪坪山工厂就隔了5公里,学生实习能直接进生产线,毕业时已经摸过半年的电池工艺设备。

这张名单,戳破了“名校万能论”的泡沫

以前填志愿,家长常说“先冲个985,专业可以转”,但现在的职场里,“转专业”的成本越来越高——你读了四年的传统文科,再想进新能源企业的研发岗,连简历关都过不了。

我认识的一个女生,读的是排名前10的985中文系,秋招时投了比亚迪的行政岗,面试时HR问“你对新能源行业有什么了解”,她答不上来,最后只拿到了一家小公司的offer;而她的高中同学,读的是排名50的工科院校新能源专业,秋招时拿了比亚迪、宁德时代的双offer,起薪是她的两倍。

这张名单最狠的地方,就是把“学校名气”和“就业竞争力”拆了开来:不是985没用,是“没踩中赛道的985”,在行业性企业面前,可能连双非都不如。

选大学的逻辑,早从“看排名”变成了“看赛道”

现在的高考志愿,早不是“闭着眼选名校”的时代了:

- 如果你想进新能源、智能制造行业,优先选有“校企合作项目”的工科强校,哪怕它是双非;

- 如果你读的是综合类985,尽量选和国家战略赛道绑定的专业——比如计算机(智能驾驶方向)、材料(新能源方向);

- 哪怕进了名校的冷门专业,也要趁早找相关行业的实习,把“学校标签”和“行业经验”绑在一起。

比亚迪的这张名单,其实是给所有学生提了个醒:大学的价值,从来不是“那张文凭”,而是“你在这四年里,有没有攒下行业需要的本事”。

最后想问:当企业的校招名单开始“按赛道挑学校”,你选专业时,是先看“学校排名”,还是先想“这个专业,十年后还有没有市场”?

评论列表

三生陌
三生陌 9
2025-11-13 09:00
不要诬大的女生就行了,别把可怜弱小又无助的男同胞也一杆子打翻啊

天的那边 回复 11-13 12:45
君儿无辜吗?

用户10xxx90
用户10xxx90 5
2025-11-13 07:43
樱花大学
飛雪逍遥
飛雪逍遥 3
2025-11-13 20:23
去农业大学校招啥专业?
Ekin
Ekin 3
2025-11-13 13:43
华东师范大学吧。
用户10xxx40
用户10xxx40 1
2025-11-13 22:04
没找到西电?难道没有西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