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美国法院作出最终裁决,禁止中国人赴美买房,开了一个恶劣先例

11月4日,美国上诉法院对佛罗里达州一项有争议的法律作出了最终裁决,维持了佛罗里达州“SB264”法案的效力,等于正式宣

11月4日,美国上诉法院对佛罗里达州一项有争议的法律作出了最终裁决,维持了佛罗里达州“SB264”法案的效力,等于正式宣判中国公民在佛州不能买房了。

这起事件不再只是一个州的内部事务,而是一次对“平等对待”原则的强烈挑战,过去这类限制通常只是针对敏感区域,如今却突然变成整个州一刀切。

这不是简单的房产买卖问题,而是事关法治底线、社会公平以及全球化时代国家形象的大事,而美国会走到这一步到底是法律的判断,还是政治的选择?

从“防范风险”到明确歧视

佛罗里达州的“SB264”法案最初是在2023年由州长德桑蒂斯签署施行的。

一开始,这部法律打着“防范国家安全风险”的旗号,引入了对所谓“外国人购买敏感土地”的限制条款。可真正引发争议的,是它对不同国家公民设立的不同标准,尤其是对中国公民的全面禁令。

按照法案内容,中国公民在佛州几乎不允许购买任何房产,无论是农业用地、商业地产,还是普通住宅。

而来自其他几个国家的个人,比如伊朗、朝鲜等,虽然也在所谓“关注名单”上,但他们的限制范围相对较窄,大多只是在军事基地和关键基础设施附近。

换句话说,这项法律对中国人是“全州封锁”,而对其他国家的限制则是“局部封锁”。

过去美国的土地购买政策虽然偶尔会设限,但大多数都与地理位置、用途有关,从来没有如此明确针对一个国家的公民。

这就引出了关键问题,这项法律的真实目的,是担忧国家安全,还是出于政治立场?

支持者当然强调的是“国家安全”,但在整场立法和争议过程中,没有提供任何具体证据说明中国公民购买普通住宅会对美国构成实质威胁,更没有记录表明在佛州购房的中国人有过违法或参与间谍活动的行为。

最终,这种“预设风险”的逻辑变成了一种默认立场,只因为你是中国人,所以你可能构成威胁。

这种先天标签,实际上已经脱离了法律应有的客观判断范畴,变成了赤裸裸的身份歧视。

这次法院的裁决之所以引起强烈反响,正是因为它确认了这种基于国籍的立法并未违反宪法,也就是说今后美国其他州也可以照此模式进行立法。

这不仅破坏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基本观念,也让“国家安全”变成了一个可以随意伸缩的口袋,装进什么完全看政治需要。

美国政治氛围的“反向示范”

如果把这次法律事件当作佛罗里达州的“地方特色”,那就低估了它的影响力。

事实上,这项法案从提出到通过,再到法院维持其合法性,已经在美国政坛形成了一种“可复制的政治工具”。

德桑蒂斯的政治意图并不难看出来,在过去几年中,他不断通过各种“强硬”手段来提升自己在全国保守派中的影响力。

推动SB264法案,只是他对外展示“对中国强硬立场”的一种方式,即便他在2024年的总统初选中落败,这种“政治姿态”很可能引起其他州模仿。

在美国的法律体系中,判例具有强烈的指导意义,佛州法院裁定这类法案不违宪,等于是给其他州提供了“法律护身符”。

一旦这种立法逻辑成为常态,未来不只是房产,甚至有可能扩展到就业、教育、金融等领域。这就不再是一个简单的地产问题,而是身份问题,是一场政治氛围的全面冷却。

更值得注意的是,美国两党在对华政策上正在逐渐趋同,尤其在国会层面,“对中国强硬”几乎成了少数还能达成共识的议题。

于是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议员在选举中强调“安全风险”“经济威胁”,而不再谈合作与交流。

反华不再是政策手段,而成了一种政治标识,反过来,这也助长了歧视性政策的合法化,使得排外情绪在法律框架内得以滋长。

这种政治内卷的结果,是把原本复杂的中美关系简单化为“谁更强硬谁更安全”,忽视了现实中大量正常交流与合作的存在。

最直接的受害者,是那些在美求学、工作、生活的普通中国人,也包括那些希望在美国投资、创业的合法个体。

从个人权利到国家信誉

美国这次裁决带来的影响,远不止于房地产市场,对在美华人群体来说,这无疑是在法律层面被贴上了“潜在风险”的标签。

不管你是不是美国公民,不管你有没有违法记录,只因为你的出生地或国籍,就会被限制基本权利。原本可以安心生活的社区,如今变得陌生甚至排斥,心理上的落差比法律本身更伤人。

更深层的问题是,这种法律信号可能会打击在美外国人的整体信心,不只是中国人。

当一个国家开始在制度层面筛选“合格投资者”的标准时,它所传递出的信息是法治可以为政治服务,市场开放是有条件的。

这种不确定性将直接影响国际投资者对美国的信任。

过去,美国吸引全球资本和人才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其法律体系相对稳定、政策透明、财产权保障明确,但如果法律开始为政治而变,市场自然会产生怀疑。

尤其是在全球经济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美国若失去制度优势,将很难维持长期的吸引力。

同时,这种歧视性政策也削弱了美国在人权和自由方面的国际话语权。一边在国际场合强调民主和包容,一边在国内立法中设限封锁,这种双重标准很容易被外界解读为“选择性正义”。

对于一个自诩为“自由灯塔”的国家来说,这种做法无异于自损形象。

从更长远的角度看,在中美关系本就紧张的大背景下,这类具有排他性质的政策只会加剧双方的不信任,使得本可以通过对话解决的问题变得更加复杂。

在全球分工日益紧密、人员往来频繁的时代背景下,立法者是否真正考虑了这种法案的后果,恐怕才是问题的核心。

参考资料

带了坏头!美国上诉法庭裁决:佛州可禁止中国人购买房产 观察者网 2025-11-0

评论列表

用户16xxx16
用户16xxx16 1
2025-11-07 1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