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印度贫民窟生活:3000人抢一个厕所,垃圾每天600车拉走

你敢信吗?在印度首都德里的繁华中心,竟然矗立着一座会"呼吸"的垃圾山,它不仅每天吞噬着成千上万吨的废物,还养活了几万人的

你敢信吗?在印度首都德里的繁华中心,竟然矗立着一座会"呼吸"的垃圾山,它不仅每天吞噬着成千上万吨的废物,还养活了几万人的"家"。这听起来像电影里的场景,对吧?但现实往往比电影更荒诞。这座垃圾山已经存在了四十多年,高度达到了惊人的72米,周围挤着数千户人家,他们每天闻着刺鼻的气味,忍受着各种疾病,却依然选择在这里生活。这究竟是无奈的选择,还是某种扭曲的生存智慧?

说实话,当我第一次了解到这个地方时,我真的被震撼到了。想象一下,清晨四点半,六百辆卡车排着长队,浩浩荡荡地驶入这里,轮胎压过路面扬起阵阵灰尘。每辆车卸下三吨混杂的废料,烂菜叶、塑料瓶、电线、医疗纱布...这些东西堆在一起,散发出一种难以形容的酸腐气味。而山脚下,是密密麻麻的棚户区,居民们用砖头和帆布搭建简陋的窝棚,一家五口挤在不到四平米的空间里,孩子们在污水边玩耍。

坦白讲,最让我感到不可思议的是这里的卫生条件。几千人共用一个厕所,只有十六个蹲位,而且已经污损不堪。每天黎明时分,就有五百多人排队等候,队伍长达百米。他们光着脚踩在泥泞中,抱臂等待。更糟糕的是,由于缺乏 proper 排水系统,贫民窟里遍布臭水沟,各种病菌滋生蔓延。自来水黑黄如墨,洗衣服时黑色的衣服会褪成灰色,但居民们却习以为常,用这样的水洗衣、做饭、饮用。

不过,话说回来,为什么他们不离开这个地方呢?本来我想,这肯定是世界上最糟糕的居住地了,但后来发现事情没那么简单。对这些人来说,这座垃圾山就是他们的"摇钱树"。虽然每天只能赚到约200卢比(合人民币17元),但在市区这点钱连一杯咖啡都买不到。而在这里,生活成本极低,更重要的是,这里有他们赖以生存的工作——捡拾可回收的废品。

让我意外的是,这些拾荒者中,很多人是"世家"出身。他们的祖辈、父辈都从事这一行,现在轮到他们了。这听起来像是一种传承,但实际上更像是一种无法摆脱的宿命。一位名叫奥多玛的男子告诉我,他的父亲从事这行三十年,捡过的垃圾比吃过的饭还多,最终在一次意外中因感染去世。奥多玛接过了家族的重担,但也差点丧命,双腿被碎玻璃扎伤感染,最终被迫截肢。

"麻绳专挑细处断,厄运偏找苦命人",这句话用在他们身上再合适不过了。一场大火将奥多玛多年收集的价值八万卢比的塑料瓶和金属焚烧殆尽,让他几乎一无所有。现在,他只能在垃圾堆中艰难求生,苟延残喘。这让我不禁思考:我们扔掉的垃圾,是否正在成为另一些人生活的全部?

更让人揪心的是孩子们。他们从小就在垃圾堆中翻找,把捡来的瓶塞塞进嘴里,不知不觉中把铅等有害物质摄入体内。他们的父母虽然心疼,却也无能为力。种姓制度的阴影笼罩着他们,许多人甚至没有合法的身份证明,搬家对他们来说是一种奢望。系统把他们当作尘埃,唯一的价值似乎就是处理别人扔掉的脏东西。

说实话,当我了解到这些情况时,心里五味杂陈。这不仅仅是贫穷的问题,更是整个制度的问题。政府承诺过好几次要平掉这座垃圾山,但到现在,居民们仍然每天闻着刺鼻的气味,忍受着病痛。政治家们来访时拍着胸脯保证,五年内解决垃圾问题,但期限一推再推,从最初的一年变成了现在的五年,甚至更久。

MCD(德里市政公司)每天能处理一万吨遗留废物,但新的垃圾却源源不断。卡车排着队卸货,山坡上的裂缝补了又裂,裂了又补。这摊子烂摊子,谁愿意接手呢?政府有钱,但似乎缺乏真正的意愿。

更让人心寒的是,中产阶级和精英们往往把下层的苦难当成某种文艺的陪衬物,最多感慨几句就回到空调房里喝拿铁。加齐布尔不是"意外产物",它是整个系统必然的疮口。

无解?还是不愿解决?外界总爱以"人定胜天"来看发展中国家的崛起,但印度的问题不是天灾,是选择性的无能。政府把问题推到黑色地带,再甩出灌了水的"建设成果"作为解决方案。社会默认"贱民"就得过贱日子,这种观念根深蒂固。

无论明天这座垃圾山是否被修复、是否停止垃圾倾倒,那些靠垃圾活的人,才是更该被关注的人。如果一个国家不能给最苦的人一个体面活着的机会,那么它所有的"强大"都只是表皮。

德里有总统府,为什么就不能给这些靠垃圾山生活的人一个干净的厕所呢?这难道不是最基本的人权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