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一个人对家人不耐烦态度差,但对外人客气和善,往往是这三个原因

作家毕淑敏说过:“我们总是把最好的态度留给陌生人,把最坏的情绪丢给最亲的人。”的确,人大多数的时候,都是把伤人的话和行为

作家毕淑敏说过:

“我们总是把最好的态度留给陌生人,把最坏的情绪丢给最亲的人。”

的确,人大多数的时候,都是把伤人的话和行为留给身边最亲的人。

说白了这就是窝里横,对家人总是不耐烦,可对别人却又非常和善客气。

那么,人有这样的表现,又是因为什么原因呢?

心理安全感下的情绪宣泄

家本该是每个人卸下伪装的地方,但在很多人眼里,却成了情绪垃圾场。

唐太宗李世民在朝堂上从谏如流,即便被魏征当面顶撞也不动怒。

但他回到后宫,却常因小事对家人发火。

长孙皇后曾婉言相劝他说:“陛下待臣民如春风,待家人如秋风。”

他反思后便感叹道:“因知家人必不弃我,故纵性情。”

很多人因为肯定家人不管被自己怎么说,怎么骂,都不会放弃自己。

所以,自己才会如此肆无忌惮地发泄。

心理学家温尼科特说:“家是让我们敢于呈现真实的地方。”

实际上,正因为确信家人的爱不会消失,才敢如此放肆自己。

但是,如果一个人不成熟,不克制的话,也恰恰会伤害了最不该伤害的人。

情感期待落差的必然反应

其实,不管对什么关系,尤其是家人,一旦要求太高,就容易产生失望。

可以说,我们一旦对外人无所求,那么对家人则势必期望高。

鲁迅与友人交往时,那态度是温文尔雅,对学生指导时也是耐心细致。

但在给许广平的信中,他却时常流露焦躁的情绪。

他在《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中写道:

“觉着对家人总该更理解我才对,这期待本身便容易生出怨怼。”

很多觉得对同事朋友可以包容,因为他们与自己的生活保持距离。

但是对家人,这些人却希望他们完全懂得,稍不如意便觉失望。

《礼记》说:“不期望便无失望。”

人,一旦降低对家人的期待,关系反而会更轻松。

但是,如果相反的话,那么效果以及结果都会不如意。

情感账户的入不敷出

对家人态度不好的人,其实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在外消耗太多耐心,回家已无力经营。

清代名臣曾国藩在官场周旋终日,疲惫不堪,以至于回家后常一言不发。

子女背书稍有差错,他都厉声呵斥。

弟弟写信劝他,他回信如此坦言:

“终日与人虚与委蛇,精力已竭,归家实难强颜欢笑。”

他在家书中写道:“对外如履薄冰,对内却疏于经营,此吾之过也。”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可能会经历着“情感账户”透支。

也就是说,在外取款太多,那么回家已无余额可存。

这当然不是什么虚伪,而是精力管理的失败。

其实,只要理解这些原因,就慢慢会戒掉给坏脾气找借口的出口。

从今天起,试着把家人当作最重要的客人:

把出门前的那份整理衣冠的用心分一点给家人;

把对客户说话前的那三秒思考也用在家里。

你会发现,当家的温度回升,外面的风雨也不再那么难熬。

毕竟,家人不是情绪的垃圾桶,而是最该温柔以待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