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里,一瓶倾斜的试剂、一次未校准的仪器、一句"以前都这么做"的侥幸,都可能成为刺穿安全防线的"利刃"。202X年某高校化学实验室的爆鸣、202Y年某研究所的生物样本泄漏、202Z年某企业研发部的火灾……这些未造成重大伤亡的事故,恰似瑞士奶酪上的孔洞——当管理、监督、操作、意识的多层防线集体"失守",风险便悄然穿透。今天,我们借"瑞士奶酪模型"拆解事故逻辑,更聚焦"为何发生""如何预防""出事怎么办"三大核心问题。
一、瑞士奶酪模型:安全是多层防线的"动态平衡"英国安全专家詹姆斯·里森提出的"瑞士奶酪模型",将实验室安全比作四层叠放的奶酪:
第一层(组织管理):制度是否完善?资源是否到位?(如危化品管理条例、安全预算)
第二层(监督控制):检查是否有效?隐患是否闭环?(如巡检频率、整改跟踪)
第三层(操作执行):规程是否科学?培训是否落地?(如SOP文件、实操考核)
第四层(个体行为):意识是否内化?应急是否熟练?(如安全习惯、逃生技能)
正常情况下,每层都有"漏洞"(如制度滞后、检查疏漏),但风险被各层独立拦截。事故的本质,是不同层级的漏洞因管理松散、人为大意等原因"对齐",让危险长驱直入。

案例1:化学实验室试剂爆燃——管理缺位与操作侥幸的叠加
某高校有机实验室,研究生小王加热乙醚时突发爆燃,面部灼伤。调查显示:
·为何发生?
组织管理:乙醚存储柜未按规定安装防爆灯(制度漏洞);
监督控制:上月安全检查仅核对了试剂数量,未检查灯具安全性(监督失效);
操作执行:小王未查阅MSDS(化学品安全说明书),直接使用普通玻璃容器加热乙醚(规程漠视);
个体行为:认为"加热几分钟而已,不会有事",未佩戴护目镜(意识薄弱)。四层漏洞"对齐",让乙醚蒸汽遇明火爆炸。
案例2:生物实验室样本泄漏——流程空转与培训缺失的隐患
某研究所基因编辑实验室,研究员操作含大肠杆菌的离心管时滑落,培养液泼溅至皮肤。追溯原因:
·为何发生?
组织管理: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未配备应急淋浴装置(硬件缺陷);
监督控制:近半年仅开展1次生物安全演练,无泄漏处置考核(培训虚设);
操作执行:离心管未用封口膜密封,违反"高风险样本双重防护"规程(执行偏差);
个体行为:实验时穿露脚面凉鞋,认为"小概率事件轮不到自己"(风险麻木)。流程与意识的"双漏洞",让微生物突破防护。
案例3:研发部有机溶剂火灾——设备老化与应急迟缓的代价某企业研发室,烘箱内甲醇泄漏引发火灾,烧毁3台设备。关键诱因:
·为何发生?
组织管理:烘箱超期服役(8年未强制检测),温控传感器老化(设备管理缺位);
监督控制:安全巡检表"烘箱运行正常"为固定勾选项,未实际检测温度(检查形式化);
操作执行:实验员离开时未关闭烘箱门,违反"无人值守设备需断电"规定(规程执行松散);
个体行为:初期烟雾冒出时,实验员未第一时间启动灭火器,反而去拿手机拍照(应急能力不足)。设备、检查、操作的漏洞叠加,让小火酿成损失。
三、阻断风险:从"事后补救"到"事前防御"的三层加固瑞士奶酪模型的关键是让各层漏洞难以同时对齐。针对实验室场景,需针对性加固防线:
(一)预防:让每层防线"密不透风"1.组织管理:用制度堵住"源头漏洞"动态更新安全清单:按实验类型(危化/生物/高温)制定"必查项",如乙醚存储必须配防爆灯、生物实验室必须有应急淋浴;
资源向预防倾斜:将安全预算的30%用于设备升级(如更换老化烘箱、加装智能气体报警器),而非仅用于"迎检台账"。
2.监督控制:让检查"带电长牙"推行"隐患电子台账":每条问题绑定责任人、整改期限、复核人,超期未改自动推送至分管领导(某实验室实施后,隐患整改率从70%升至98%);
引入"交叉互查":院系间随机抽查,避免"熟人宽松",检查结果与实验室评级、绩效直接挂钩。
3.操作执行:让规程"傻瓜化、可验证"编制"图文+SOP"手册:将复杂操作拆解为步骤图(如"乙醚加热:①检查防爆灯→②用密封烧瓶→③开通风橱→④全程监控");
强制实操考核:新成员需通过VR模拟(如泄漏处置、灭火器使用)+现场操作双考核,合格方可上岗。
4.个体行为:从"被动遵守"到"主动守护"培育"安全吹哨人":匿名上报隐患可获积分(兑换防护装备/培训名额),某实验室试点后,员工主动报告率提升4倍;
领导层示范:PI每周至少2次"突击查岗",带头佩戴护目镜、规范处理废液,用行动传递"安全无小事"。
(二)处置:事故发生时,如何快速"止损"?即使防线被穿透,科学的应急处置能最大程度降低伤害。实验室需做到:
黄金1分钟:发现异常(如异味、异响)立即停止实验,关闭热源/电源,判断风险类型(火灾/泄漏/生物暴露);
分级响应:
小范围泄漏(如试剂泼溅):穿戴防护装备,用中和剂/吸液棉处理,记录并上报;
火灾/气体泄漏:启动就近灭火器/通风系统,若无法控制,立即撤离并拨打119/实验室应急电话;
·事后复盘:24小时内召开分析会,用"5Why法"追溯漏洞(如"为何乙醚泄漏?→存储柜无防爆灯→检查未覆盖灯具→制度未明确灯具检查项"),48小时内更新相关规程。

瑞士奶酪模型揭示:没有绝对安全的实验室,但有不断修补漏洞的系统。每一次事故都是防线的"显影",每一次改进都是对奶酪的"加固"。当我们不再把安全视为"额外任务",而是嵌入实验全流程的底层逻辑——从制度设计的周全,到监督执行的严格,从操作规程的细化,到个体意识的觉醒——那些试图穿透防线的风险,终将被层层拦截。实验室里最动人的"实验结果",永远是:零事故,零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