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据央视消息,日本大力发展远程进攻能力,培植三株军事“毒苗”。第一株航母“毒苗:“出云”级完成航母化改造,海上打击群逐渐成型。第二株情报“毒苗”:10颗侦察卫星在轨运行,还在自研日版“星链”。第三株远程精打“毒苗”:从美国采购400多枚巡航导弹,最远射程1600公里。自研改进型12式导弹,欲生产1000枚,射程900公里。
高市早苗推动的“三大毒苗”政策(航母战力、情报系统、远程精打能力)标志着日本军事战略的质变,中国需对日本自卫队保持高度警惕。解放军在战略上虽具备压倒性优势,但战术上必须针对日本三大战力做好充分准备,以“能战方能止战”为原则,确保对任何挑衅行为的有效反制。

第一株航母“毒苗:完成“出云”级航母化改造,搭载F-35B舰载机,强化区域制空与反舰能力。
2020年启动“出云”级航母化改造改造,2021年6月完成第一阶段(甲板耐热涂层、标线调整),同年10月实现F-35B起降测试。

完成“出云”级航母化改造,可搭载18架F-35B(日本已订购42架),单日最大出击架次达144次。加装100kW激光反导系统(拦截成功率80%),预留电磁弹射器空间。“出云”级航母名义为“护卫舰”,实为轻型航母,违反“专守防卫”原则。美军F-35B在出云号测试起降,计划2026年联合演习。将部署冲绳石垣岛,模拟72小时内封锁台海东部海域。

第二株情报“毒苗”:部署10颗侦察卫星并自研“日版星链”,构建对台海、东海的全天候监控网。

日本已部署10颗侦察卫星(含光学与雷达卫星),分辨率达0.3米级,可全天候监控台海、东海。其“日版星链”计划投入141亿人民币,构建低轨卫星星座,强化通信与情报共享能力。该系统与美军“全球导弹跟踪卫星群”联动,形成对华军事监控网络,构建对台海、东海的全天候监控网。

第三株远程精打“毒苗”:采购400枚美制“战斧”导弹(射程1600公里),自研1000枚改进型12式导弹(射程900公里),计划2032年前部署1500枚。

2023年2月,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宣布采购400枚“战斧”导弹,预算2113亿日元,计划2026年完成部署。2024年9月,日本防卫省确认导弹将于2025年开始交货,优先部署于横须贺、舞鹤、佐世保等基地的宙斯盾舰。包括200枚射程1600公里的Block IV型(对陆攻击)和200枚Block5A/B型(反舰/对陆攻击)。
美制“战斧”导弹通过宙斯盾舰的MK41发射系统,实现对中国沿海及内陆目标的远程打击能力,射程覆盖北京、上海等关键城市。

自研1000枚改进型12式导弹(射程900公里),计划2032年前部署1500枚。12式反舰导弹射程提升至1000公里,配合高超音速武器,形成对第一岛链的“区域拒止”能力。这些导弹将部署在九州、冲绳及西南诸岛,覆盖中国沿海目标。
咱们解放军通过火箭军、海军、空军联合作战体系,具备72小时内瘫痪日本防御系统的能力。例如,东风-17高超音速导弹可突破宙斯盾系统,首轮打击清除80%关键防空设施。
反制航母:东风-21D/26反舰弹道导弹实施“区域拒止”,限制日本航母活动范围。
压制情报:电子战部队干扰卫星通信,摧毁侦察节点。
拦截导弹:红旗-9B与S-400构建多层防空网,拦截12式导弹。
解放军在战术层面已对日本“三大毒苗”形成强力压制,战略威慑有效遏制了冲突升级,印证“能战方能止战”的国防逻辑。
中国解放军拥有东风-21D/26反舰弹道导弹、歼-20隐身战机等装备,对日本形成非对称优势。针对日本三大“毒苗”制定“小、中、大”三套应敌方案,包括快速控制台海、打击西南诸岛基地、饱和打击一二岛链目标。
解放军通过“反介入/区域拒止”战略,以非对称优势迫使日本放弃军事冒险。例如,美智库评估显示,中国三天内可造成日本超3000亿美元损失,形成强大威慑。同时,日本国内对高市早苗政策的批评(如3位前首相反对)也削弱其军事扩张的合法性。
通过展示“二次核打击能力”和“反介入”威慑,可迫使美国权衡干预代价,同时分化美日同盟。若日本铤而走险,解放军有能力在短期内摧毁其军事潜力,但需避免全面冲突,聚焦“重点打击日本,对美军留有余地”的策略。
解放军对日军事准备需兼顾战略自信与战术严谨,以充分威慑实现“不战而屈人之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