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家长怎么教孩子学好八年级语文《短文二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课文(附详细知识点)

第一部分:整体教学规划我们计划用2-3个课时来完成。第一课时:主攻《答谢中书书》,重点是理解文意,感受山川之美。第二课时

第一部分:整体教学规划

我们计划用2-3个课时来完成。

第一课时:主攻《答谢中书书》,重点是理解文意,感受山川之美。

第二课时:主攻《记承天寺夜游》,重点是理解文意,体会复杂心境。

第三课时(可选):两篇对比与总结,深化对作者和写法的理解,并进行巩固练习。

第二部分:分篇详解教学步骤

第一篇:《答谢中书书》—— 与山水对话

(一) 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方法:您可以问孩子:“如果你去了一个风景绝美的地方,比如黄山、九寨沟,你会怎么跟你的好朋友描述它?是发几张照片,还是写一段文字?” 然后告诉孩子,在古代,没有手机,文人墨客就用最精炼、最优美的文字,把美景“画”在信里,寄给远方的朋友。今天我们要学的,就是南北朝时期陶弘景写给朋友的一封“风景信”。

(二) 分层推进,疏通文意(这是核心,务必细致)

对于程度一般的孩子,切忌一口气串讲全文。要带领他一句一句、一层一层地“爬台阶”。

1.第一步:初读感知,扫清障碍

范读与跟读:您先有感情地朗读一遍,注意节奏和韵律。然后让孩子跟着您读,再让他自己尝试读通顺。

核心字词详解(请务必让孩子在书上逐一注释):

共谈:共同谈论、欣赏。

高峰入云:入,插入。形容山极高。

清流见底:见,通“现”,显现。江水清澈,一眼能看到底。

五色交辉:交辉,交相辉映。形容石壁在阳光下色彩斑斓。

四时俱备:四时,四季。俱,都。备,具备。指四季的景色都有。

晓雾将歇:歇,消散。清晨的雾气将要消散。

猿鸟乱鸣:乱,此起彼伏,热闹。不是“混乱”。

夕日欲颓:颓,坠落。太阳快要落山了。

沉鳞竞跃:沉鳞,潜在水中的鱼。竞,争着。跃,跳出水面。

实是欲界之仙都:实,确实。欲界,佛教语,指人世间。仙都,神仙居住的地方。

自康乐以来:自,从。康乐,指谢灵运。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复,再。与,参与,这里指欣赏、领悟。奇,指山水的奇妙。

2.第二步:梳理结构,理解思路

带领孩子给文章划分层次,这能让他清晰地看到作者的写作思路。

第一层(开头至“古来共谈”):总起全文,点明“山川之美”是古今文人雅士共同谈论的话题。

第二层(“高峰入云”至“沉鳞竞跃”):这是重中之重。具体描绘山川之美。您可以引导孩子发现,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来写的?

仰视:高峰入云

俯视:清流见底

平视: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时间:四时俱备(四季)、晓雾将歇(晨)、夕日欲颓(昏)

动静结合:晓雾、夕日是静景;猿鸟乱鸣、沉鳞竞跃是动景。

第三层(最后两句):抒发感慨。这是人世间仙境,但从谢灵运以后,就再也没有能欣赏这奇妙山水的人了。言下之意是,只有自己和谢中书才是知音。

3.第三步:品味鉴赏,感受意境

提问引导:“读完这篇文章,你眼前浮现出一幅怎样的画面?感觉作者陶弘景是个什么样的人?”(引导孩子说出“热爱自然”、“高雅”、“有品位”等词)

核心思想:本文表达了作者沉醉于山水的愉悦之情和能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三) 背诵与巩固

利用文章的结构图来辅助背诵:总起 — 山水 — 石壁 — 晨昏 — 感慨。

让孩子闭眼想象画面,尝试看着画面复述课文。

---

第二篇:《记承天寺夜游》—— 与月色共情

(一) 导入新课,知人论世

方法:先简单介绍苏轼。可以这样说:“我们学过他的‘明月几时有’,知道苏轼是个大文学家。但他的一生非常坎坷,经常被贬官。这篇文章就是他被贬到湖北黄州时写的。想象一下,一个被贬的官员,夜里睡不着,他的心情会是怎样的?”

(二) 品析叙事与抒情,理解复杂心境

这篇文章的叙事线索非常清晰,情感变化是学习的难点和重点。

1.第一步:梳理叙事脉络

核心字词详解:

念无与为乐者:念,想到。与,和。为乐,取乐、寻乐。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遂,于是。至,到。

怀民亦未寝:亦,也。寝,睡觉。

相与步于中庭:相与,一同,共同。步,散步。中庭,庭院里。

庭下如积水空明:空明,清澈透明。这是比喻,把月光比作积水。

水中藻、荇交横:藻、荇,水草。交横,交错纵横。这是比喻,把竹柏的影子比作水草。

盖竹柏影也:盖,原来是。表示推测后的确定。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只是。闲人,清闲的人。这里含义丰富,既有被贬的悲凉,也有悠闲自适的豁达。

2.第二步:分析情感变化(这是关键)

带领孩子找出文中表达心情的词语,理清情感线。

“解衣欲睡”:开始是无聊、寂寞的。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看到月色,心情转为喜悦、兴奋。

“念无与为乐者”:一丝失落、孤寂涌上心头。

“怀民亦未寝”:找到知己,是欣慰、默契。

“庭下如积水空明”:欣赏月色,是沉醉、宁静。

“何夜无月?……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最后的感慨,情感最为复杂。要引导孩子理解“闲人”的两层含义:

表层:清闲无事的人。

深层:有闲情逸致、懂得欣赏美的人;也暗含被贬谪、不受重用的悲凉与自嘲。

核心思想:本文表达的感情是复杂的,既有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又有漫步的悠闲,赏月的欣喜,以及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三) 聚焦写景名句

提问:“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为什么不直接写‘月光很亮’?”

精讲:这里用了比喻。将月光比作“积水空明”,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充盈;将竹柏影比作“藻、荇交横”,写出了影子的疏影摇曳、清丽淡雅。整个画面静中有动,虚实相生,创造出一个冰清玉洁、空明澄澈的意境。

第三部分:两篇对比与总结提升

学完两篇后,一定要放在一起比较,这是提升思维能力的关键。

1.相同点:

都是写景抒情的短文。

都表现了作者热爱自然、寄情山水的志趣。

语言都简洁凝练,意境优美。

2.不同点:

情感基调:《答》是纯粹的欣赏与自豪,情感单一而明朗;《记》是复杂的感慨与豁达,情感丰富而含蓄。

写作对象:《答》是写给朋友的“信”,有分享和炫耀之意;《记》是记录一件小事,更像是日记,重在抒发内心。

描写景物:《答》描绘的是全景式、四时皆备的雄奇山水;《记》聚焦于一个夜晚、一方庭院下的如水月光,是特写镜头。

第四部分:具体辅导建议

1.心态要放平:不要急于求成。孩子一时不理解“闲人”的复杂内涵是正常的,可以先让他记住“既有被贬的悲凉,又有赏月的豁达”这个结论,随着年龄增长,他会慢慢领悟。

2.“读”是根本:一定要多读!出声地、有感情地朗读。熟读成诵,其义自见。语感就是在朗读中建立的。

3.抓住“一词一句”:对于程度一般的孩子,不要求面面俱到。每篇文章抓住几个关键实词(如“歇”、“颓”、“与”、“念”、“盖”、“但”)和核心句(如写景句和主旨句),反复讲解,确保他掌握。

4.鼓励孩子提问:哪怕问题很简单,比如“为什么谢灵运叫康乐?”您也要耐心解答。这证明他在思考。

5.联系生活:学《记承天寺夜游》时,可以问他:“你有没有过晚上睡不着,看到很美的东西(不一定是月亮)的时候?当时是什么心情?” 让古文和现实生活产生连接。

教授古文就像带领孩子探索一个精美的园林,需要我们放慢脚步,引导他细细观察每一处景致。请您保持耐心和信心,与学校教学形成合力,孩子一定能稳步前进,感受到古文之美。如果在辅导中遇到任何具体问题,随时可以再来问零露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