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是春的盛宴,亦是生命的叩问。苏轼一生宦海浮沉,足迹遍及大江南北,其笔下有多首关于清明的诗词,不仅是节令的注脚,更折射出他不同阶段的心境与哲思。

熙宁七年(1074 年)的寒食节,密州城笼罩在细雨中。苏轼伫立廊下,看雨霰敲打秋千架,杏花梢头的香蕾在风中轻颤。此时他已离家半年,赈饥途中写下这首词。
《蝶恋花・雨霰疏疏经泼火》宋·苏轼
雨霰疏疏经泼火。巷陌秋千,犹未清明过。
杏子梢头香蕾破。淡红褪白胭脂涴。
苦被多情相折挫。病绪厌厌,浑似年时个。
绕遍回廊还独坐。月笼云暗重门锁。
词中 "犹未清明过" 的期盼,与 "绕遍回廊还独坐" 的孤寂形成张力。此时苏轼已历母亲、妻子离世之痛,新政推行中的理想受挫,让他在清明前夕更深感生命的漂泊。词中 "多情相折挫" 既是对春日易逝的叹惋,更是对人生无常的隐喻。
二、彭城路上:如雪的哲思
1077 年赴任徐州途中,清明时节的梨花触动了诗人对生命的思考。写下这首《东栏梨花》,以素白之色勾勒出清明的哲思。
《东栏梨花》宋·苏轼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此诗写于连续失去三位至亲后,41 岁的苏轼在迁徙途中,见梨花如雪而顿悟生命真谛。"一株雪" 既是自然意象,更是人格象征 —— 在政坛浮沉中保持清白,于生命流逝中求得澄明。诗末 "清明" 二字双关,既指节令,亦喻心境,成为苏轼对生命终极价值的追问。
三、徐州春事:烟火中的真意
1078 年,苏轼在徐州任上,苏轼将清明书写融入民生关怀。这首《南歌子・晚春》展现了政务之余的雅趣。
《南歌子・晚春》宋·苏轼
日薄花房绽,风和麦浪轻。夜来微雨洗郊坰。
正是一年春好、近清明。
已改煎茶火,犹调入粥饧。使君高会有余清。
此乐无声无味、最难名。
词中 "近清明" 三字,串联起农事与雅事。诗人记录了徐州清明前后 "煎茶改火"" 调粥入饧 "的习俗,在麦浪轻舞、花房初绽的图景中,将个人情怀与百姓生计并置。" 最难名 "的清乐,恰是苏轼" 出处皆可 " 人生智慧的具象化。
四、黄州寒食:灰烬中的重生
乌台诗案前的黄州寒食节,苏轼在超然台写下《望江南・超然台作》,完成了生命的蜕变。
《望江南・超然台作》宋·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
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此时的清明书写已褪去早年的惆怅,"新火试茶" 的意象暗含劫后重生的豁达。诗人将寒食禁火与清明取新火的习俗转化为精神符号,在 "诗酒趁年华" 的放达中,完成了从 "看得几清明" 到 "且将新火" 的生命超越。
五、岭南岁月:远离繁华的闲客
绍圣元年(1094年),苏轼贬谪惠州,再迁儋州。晚年流寓岭南,清明于他不再是汴京的繁华记忆,而是“乱山深处”的孤寂。
《南歌子·日出西山雨》宋·苏轼
日出西山雨,无晴又有晴。乱山深处过清明。
不见彩绳花板、细腰轻。
尽日行桑野,无人与目成。且将新句琢琼英。
我是世间闲客、此闲行。
诗中“不见彩绳花板”暗指远离中原的踏青习俗,而“我是世间闲客”的自嘲,却透出随遇而安的淡然。他以“新句琢琼英”延续文人的风雅,将清明的冷落升华为对生命本真的热爱,完成了从“入世”到“出世”的终极超越。
从密州雨巷到徐州麦浪,从黄州烟水到岭南田畴,苏轼的清明诗词串起了他的生命轨迹。那些如雪的梨花、微雨的秋千、新火的茶香,既是节令的标志,更是精神的镜像。
当我们在清明时节重读这些诗作,看见的不仅是北宋文人的风雅,更是一位智者在时光长河中淬炼出的生命真意 —— 在无常中坚守本心,于困境中保持豁达,让每个清明都成为照见内心的明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