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7月1日,乌克兰第110机械化旅,在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州古利艾波尔,遭到俄罗斯导弹精准打击,造成严重伤亡。
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在当日的讲话中证实,旅长谢尔盖·扎哈列维奇上校在袭击中阵亡。
据称,打击发生在当地时间上午9点左右,俄方使用两枚“伊斯坎德尔-M”弹道导弹将该旅指挥所及周边区域摧毁,现场建筑损毁严重,多名军官、随行人员和士兵伤亡惨重。有消息称该旅全军覆没,外界怀疑该旅作战体系或已短时间内失能。
乌媒仅承认旅长阵亡,以及30人受伤,乌方也并未提供更多损失细节。

关键人物陨落:乌军旅长命丧导弹突袭
7月1日上午9点,乌克兰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州古利艾波尔的平静被两声巨响彻底打破。俄军两枚“伊斯坎德尔-M”弹道导弹划破天际,精准命中乌克兰第110机械化旅指挥所及周边区域。这座原本作为乌军东线重要指挥中枢的建筑瞬间被夷为平地,现场燃起的浓烟在数十公里外都清晰可见。

这场突袭的直接后果是该旅旅长谢尔盖·扎哈列维奇上校当场阵亡。作为乌军东线最活跃的旅级指挥官之一,扎哈列维奇的阵亡堪称“战术地震”。他自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后便长期驻守前线,从副旅长一路晋升至旅长,参与过包括阿卡迪夫卡防御战在内的多次关键战役。在阿卡迪夫卡,他指挥部队凭借德国援助的豹-2坦克和“黄鼠狼”步兵战车,硬是顶住了俄军数月围攻,甚至被乌军统帅部授予“英勇指挥官”称号。这样一位实战经验丰富的指挥官突然陨落,对乌军士气的打击可想而知。

更严重的是,此次打击几乎摧毁了第110旅的指挥体系。根据现场目击者描述,导弹直接命中旅部会议室,当时正值例行作战会议,包括参谋长、作战部长在内的多名核心军官均在袭击中丧生。乌媒虽仅承认30人受伤,但外界普遍推测该旅领导层已被“团灭”。这种打击对一支机械化部队的影响是致命的——失去指挥中枢后,分散在前线的各营连将陷入“各自为战”的混乱状态,原本依托旅部协调的火力支援、后勤补给等体系也将瞬间瘫痪。

精准复仇:伊斯坎德尔出鞘改写战场格局
俄军此次行动绝非偶然,而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报复。就在前一天(6月30日),乌军发射“风暴阴影”巡航导弹,击中顿涅茨克市内一处俄军指挥所,导致俄第8近卫集团军代理军长戈里亚奇金上校阵亡。短短24小时内,俄军便以牙还牙,用同样的“斩首”战术予以回击,充分展现了“报仇不隔夜”的强硬作风。

此次行动的主角“伊斯坎德尔-M”导弹堪称俄军的“撒手锏”。这种射程达500公里的战术弹道导弹采用惯性制导+卫星导航+景象匹配的复合制导方式,圆概率偏差(CEP)理论上小于2米,能精确摧毁加固工事和地下掩体。更关键的是,导弹在飞行末段可进行过载高达30G的机动变轨,并释放诱饵弹干扰敌方雷达,目前全球现役反导系统对其几乎无解。

此次打击中,两枚导弹分别从不同方向袭来,第一枚摧毁旅部主楼,第二枚则精准命中试图撤离的指挥车辆,显示出俄军对目标动态的实时掌控能力。 从战术层面看,俄军此次行动堪称“外科手术式打击”的典范。通过精准定位乌军旅指挥所,俄军不仅消灭了敌方指挥官,更瘫痪了整个旅的作战体系。

这种“擒贼先擒王”的策略在现代战争中愈发常见,尤其在电子战和情报战高度发达的今天,摧毁敌方指挥链往往比消灭大量有生力量更具战略价值。正如军事专家指出的,俄乌冲突正从传统的阵地争夺转向“指挥系统削弱战”,谁能更快斩断对方的“神经中枢”,谁就能在战场上占据主动。

连锁反应:俄军斩首行动引发乌方震动
此次突袭对乌军的影响远不止人员损失。第110机械化旅作为乌军在古利艾波尔一线的核心防御力量,其指挥体系的崩溃直接导致该方向防线出现缺口。古利艾波尔地处扎波罗热州与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州交界处,是乌军连接顿巴斯与南部战线的重要枢纽。失去这一节点后,乌军在东线的兵力调度和后勤补给将受到严重制约,甚至可能影响整个南线战局。

乌方的反应也印证了此次打击的严重性。泽连斯基在当日讲话中罕见地直接提及旅长阵亡,并称这是“乌克兰的重大损失”。但对于外界关切的部队伤亡情况,乌方始终语焉不详,仅承认30人受伤,拒绝提供更多细节。这种反常的低调态度,反而加剧了外界对该旅“全军覆没”的猜测。

相比之下,俄方的行动节奏明显加快。据前线消息,在导弹袭击后数小时内,俄军地面部队便向古利艾波尔方向发动试探性进攻,试图扩大战果。尽管乌军紧急从邻近部队抽调兵力填补缺口,但仓促部署的防线显然难以抵挡俄军的后续攻势。军事分析人士指出,此次打击可能成为俄军在扎波罗热方向发动新一轮攻势的信号,乌军若不能迅速恢复指挥体系,该地区的防御态势将岌岌可危。

这场突如其来的导弹突袭,不仅是一次战术层面的较量,更是俄乌双方在情报、技术和战略意志上的全面比拼。从乌军斩首俄军代理军长,到俄军反手团灭乌军旅部,这种“以牙还牙”的报复节奏,揭示了现代战争中“精确打击”与“快速反应”的核心地位。

而对于第110机械化旅的官兵来说,这场突袭或许只是俄乌冲突漫长消耗战中的一个缩影——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指挥权争夺战中,任何疏忽都可能付出惨痛代价。未来,类似的“斩首行动”或将成为常态,而如何在这种高压环境下保持作战体系的稳定性,将是摆在俄乌双方指挥官面前的共同难题。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