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作为我国的首都,其铁路发展史可追溯至清末。1906年,京张铁路的开通标志着北京铁路建设的起步。新中国成立后,北京铁路网络迅速扩展,从单一的干线逐步发展为辐射全国的铁路枢纽。进入21世纪,随着京津冀一体化战略的推进,北京铁路建设迎来了新的历史使命:不仅要缓解超大城市交通压力,更要引领区域协同发展。在此背景下,北京城市副中心站被提出规划建设,并成为“轨道上的京津冀”关键支点,其建设进展备受瞩目。

北京城市副中心站位于通州区通运街道杨坨村域内,西临北运河、东接东六环,是京唐、京滨城际铁路的起点站,也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下的标志性综合交通枢纽、亚洲最大地下综合交通枢纽。工程自2019年11月开工以来,该站已完成主体结构封顶及“京帆”屋盖安装,目前正推进机电设备安装与装修装饰工作,预计2025年建成投用。

作为“站城融合”的典范,车站规划总用地约70公顷,总建筑面积达300万平方米,其中地下128万平方米、地上139万平方米。地下分三层布局:B1层设进站厅与商业配套,B2层为候车厅及地铁换乘空间,B3层是站台轨道层,通过“8大换乘核”实现高效接驳。地上则以写字楼等商业设施为主,形成“地下枢纽地上城”的格局。

车站站台规模为8台14线,接入京唐城际、京滨城际等6条轨道交通线路,预留京哈铁路接入条件,实现“四网融合”。建成后15分钟可达首都机场,35分钟直达大兴机场,1小时连通雄安新区,将重塑京津冀交通版图。其立体交通设计包含近160个交通出入口,9处下穿京哈线通道,有效分流人车流量。

截至2025年11月,副中心站主体工程装饰装修已完成95%,地上京帆广场铺装与园林绿化接近完工,配套设备安装与运营筹备同步推进 。京唐城际铁路已启动按图行车试验,列车采用国内首见的梯形轨枕减振轨道,运行平稳、噪音极低,为年底开通打下技术基础 。未来,北京城市副中心站不仅将分担北京东站客流,更将依托“站城融合”理念,打造涵盖商业、办公、居住、教育的百万平方米综合社区,成为副中心高质量发展的门户引擎 。从百年铁路史到地下枢纽新标杆,北京城市副中心站正以“扬帆起航”的姿态,驶向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深蓝海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