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寻亲接力棒”从广州延伸到十堰 离家14年聋哑老人重投亲人怀抱

“这是我堂哥!十四年前他去河南打工后就失踪了,我们找了他这么多年……”一通来自湖北十堰的电话,让一场跨越14年的寻亲之旅

“这是我堂哥!十四年前他去河南打工后就失踪了,我们找了他这么多年……”一通来自湖北十堰的电话,让一场跨越14年的寻亲之旅迎来温暖结局。从今年8月下旬起,广州市救助管理站(下称“市救助站”)的工作人员联动多方力量,从广州到湖北十堰“接力寻亲”,成功为一位老大爷找回亲人,并踏上归途。

■市救助站内的暖心照料。

孤影老人在车流中获救

2025年8月21日,在广州市黄埔区笔村立交桥下,一名瘦弱的老人佝偻着身子,在湍急的车流中独自徘徊,还险些被飞驰而过的汽车擦伤。

路过的热心群众揪心不已,致电民警将老人护送至安全场所。接警后,民警迅速抵达现场,将其送往市救助站求助。

但是,任凭市救助站工作人员如何询问,老大爷只是睁着浑浊的眼睛,指着自己的嘴巴和耳朵对工作人员摇摇头,并发出“啊啊啊”的声音——这位大爷是一名聋哑人。救助人员介绍,当时老大爷顶着满头花白的头发,饱经沧桑的脸上布满了深深的皱纹,一笑便露出几颗松动的牙齿,左手除大拇指外的四根手指均已残缺,令人心疼。

联动社会力量突破困难

为了帮助老大爷找家,市救助站第一时间启动紧急寻亲预案——由有着十几年寻亲经验的“老魏”魏润能牵头,联合驻站鼎和社工组建寻亲小组,全力帮老人找到回家的路。

不过,寻亲小组查阅站内历年来的救助档案,却并未找到任何与老人相关的记录。而后,工作人员尝试写字与老人沟通,还紧急请来手语老师帮忙交流,可老大爷既不识字,也无法理解标准手语。

通过公安部门同时进行的人脸比对、DNA识别资料,此时亦无匹配结果。就此,寻亲工作一度陷入僵局。

“不能放弃,要联合更多社会力量,拧成一股绳。”寻亲小组迷茫之际,在寻亲专题会议上,站领导的提议点燃了新的希望:“单个线索有限,多方力量的介入至关重要。”

为此,寻亲小组立刻行动,主动联系社会公益组织,将老大爷的相关情况详尽描述。双方迅速联动,进一步完成视频信息采集、血样补录,通过公安部门的数据库进行深度比对,将老人的户籍大致锁定在湖北十堰一带。

接力寻亲解开“无声”难题

记者了解到,社会组织充分发挥其地域资源优势,线下走访,逐一联络湖北十堰市、竹山县等地的派出所、民政部门、村委会、公益组织等,各个部门齐发力,传递寻亲“接力棒”,每一股力量都在为“让老人回家”全力以赴。

从老大爷身上寻找蛛丝马迹、公安民警反复核对地方人口信息、村干部挨家挨户打听线索……随着多方紧锣密鼓的配合,市救助站终于找到老人的堂弟王先生,并取得了联系。电话一端,传来王先生激动又哽咽的声音,老大爷的身世徐徐揭开。据王先生描述,老大爷也姓王,今年64岁,不仅是聋哑人,还是文盲。“早年我们共同生活,靠一套独有的动作手势比划交流。”

■工作人员尝试与老大爷沟通交流。

王老大爷为何离家?王先生介绍,这是“意外”。2011年3月,王老大爷堂兄弟二人共同外出务工,却一不小心在人群中走散。十几年来,王大爷的家人从未停止寻找,不仅在电视台发布过寻人启事,早期还多次向警方求助,可每次都失望而归,“恳请你们一定帮他回家,我们等了他十几年啊!”

在广州市救助管理站和湖北省十堰市救助管理站的沟通协调下,11月6日,广州市救助站工作人员为王大爷准备好崭新的衣物和路上的食物,风雨兼程,护送他踏上返乡路。时光流转,十四年后兄弟团聚,尽管听不见,但那血脉深处的共鸣,已让王大爷感受到家的温暖。

■护送途中悉心照料。

如今,王大爷已稳稳安家,其家人定制一面书写着“寻亲千里终团圆 救助仁心暖人间”的锦旗送给市救助站工作人员。市救助站以“不放弃”的坚持、“齐发力”的温暖,为迷途者点亮归家的路,切实践行“民政为民、民政爱民”的服务宗旨。

采写:新快报记者 李斯璐 潘芝珍 通讯员 蔡英莺 梁舒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