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饺子的礼遇

中国人对于饺子,仿佛有着特殊的感情,但凡逢到重要节日,或者家有喜事,总会包一顿饺子来庆祝,仿佛饺子成了团圆和喜事的代言

中国人对于饺子,仿佛有着特殊的感情,但凡逢到重要节日,或者家有喜事,总会包一顿饺子来庆祝,仿佛饺子成了团圆和喜事的代言词,那种感情深入骨髓,更是中国上下五千年传统文化的缩影。

自古以来,农村人的物质生活相对匮乏,饺子便成了衡量重要日子和重要客人的标尺。但凡客人能吃上一顿香喷喷的饺子,那一定是得到了最上等的礼遇,心中感激之情自不会少。

我家世代为农,到了这一代,才有幸融入城市,虽然生活习性发生了重大改变,但是对于饺子的感情,却是日益深厚。每过一段时间,我总会抽空包上一顿饺子,一边尽情品尝美味,一边回忆小时有关饺子的故事,无形中增加了一种滋味。

我的母亲是一个勤劳、善良的女性,除了在地里是一把好手,在厨艺上也属上乘。她做的饭,尽管没有多少调料,可却是色香味俱全,算得上佳肴。这缘于我的姥姥,仿佛是一种传承。只是小的时候,家里虽然每年都种有粮食,可每每收割后,多半会把那些颗粒饱满又成色又好的上缴国库,用来养城里那些始终瞧不起农民的“白眼狼”,留下是又瘪又小的颗粒,也打不出多少米面来,所以农民一年四季忙下来,也仅仅只够个温饱,故而日子过的很紧巴。

我家住湖北,东邻安徽、西连重庆、南接江西、湖南、北与河南相毗,但按照秦岭---淮河一线划分南北,则处于淮河以南,又因是亚热带季风气候,自然属于南方。

南方人爱吃大米,这是世人皆知的,然而湖北人却偏偏沾染上了喜欢吃面的习性,这让人很是费解。小时候,家里几乎一天两顿都是面,只有早上喝粥。湖北面食种类很多,但最受欢迎的自然还是饺子。然而,包饺子是一件极为繁琐且隆重的事,所以平时都是下面条。

老家吃面条不是很讲究,不像江南地区,一定要有七八样浇头,才算是有滋味。随便地里扯一把小青菜,或者是红薯叶,洗一洗丢在锅里,加上几滴香油,再加点盐就算是添了味。当夏天来临,芝麻叶泛滥之时,便成了下面食的主要菜系。

每当芝麻叶花开,母亲上地结束,总会摘一些回来,晚上下面条时作配菜。那时的芝麻叶最嫩,但熟悉芝麻叶的人都知道,它闻起来虽清香无比,可吃到嘴里却满是苦涩。所以在下锅前,必须要用盐水浸泡,这样苦味才会轻一些。每年夏天,母亲总会摘回来很多芝麻叶,在天晴时晒干,存储起来,等到冬天少菜时当下饭菜。

不过,说也来怪,芝麻叶青时虽苦,但是一旦晒干,再放入锅中炖煮,却是奇香无比。这种香不是那种单纯的香,而是一种醇厚的植物香。可是,再好吃的东西,即便是天天吃,也总会吃腻的,所以一到有芝麻叶的季节,我就特别讨厌吃面,总盼着母亲能包一顿饺子改善伙食。

农村包饺子调的馅很简单,要么是韭菜鸡蛋,要么是猪肉白菜。韭菜是自家菜地种的,生长又快,一茬又一茬,吃完春天吃冬天,可鸡蛋却是珍惜品。虽然也是自家鸡下的,可却要积攒起来卖钱,要么给我和姐姐缴学费,要么买农药、化肥什么的,并不是想吃就能吃到的。

白菜也有,但唯独猪肉稀少,多数是用猪油渣代替。猪油渣代替猪肉有两种好处,一是可以增香,二是便宜。所以平时吃的最多的就是猪油渣白菜馅的饺子。即便是这样,对于我们来说,也绝对是美味佳肴,难得一吃。

在我的印象中,有几种意外情况是可以吃到饺子的,往往这种时候也是最值得期待的。第一种情况是下雨时。下雨,是母亲一年四季唯一的休息日。在这个时候,她要么会在家里给远在南方的父亲纳千层底,要么就会想办法给我和姐姐包顿饺子改善生活。母亲包的饺子好吃,是有原因的,一是馅调的好,咸淡适宜;二是主面皮擀的精致,放在锅里煮很久都不破,吃到口中很耐嚼,可以把饺子的味道牢牢锁住。不似现在超市买的皮,还没煮就烂了,皮是皮,馅是馅,往往成了一锅炖。

还有一种意外情况是姑夫来我家做客,也是肯定可以吃到饺子的。姑父外号小聪明,是一名乡厨,但凡乡里谁家有红白喜事,需要请客,他会上门做酒席。按说,他的厨艺不比母亲差,但却总对母亲包的饺子赞不绝口,每次来我家走亲戚,还没进门就会说:“桂枝(母亲的名字),今天中午啥菜也不要炒,鸡也不要杀了,就包饺子吃,我给你打下手。”

母亲听说他要来,早就准备好了食材,也总会开玩笑道:“知道你要来,我早就上街割好肉了,哪敢让你打下手,你坐等着吃就行了。”

姑父毕竟是客,每次都只是嘴上这样说,但实际上打下手的都是我。母亲去厨房剁肉拌馅,我则拿着面盆去擀面皮。我从小就比姐姐勤快,擀面、做饺子皮、压面条,不比母亲手艺差,这想必也缘于传承。

这个时候,往往一顿饭需要用的面要比平时多上几倍,因为姑父喜欢吃,每次总是吃的腰间裤带松了一次又一次,惹得母亲笑着打趣:“小哥,你慢吃点,饺子多的是,别把裤带撑断了,我可赔不起!”

姑父是那种开得起玩笑的人,这个时候总会一边大口吃着饺子,一边笑着道:“能吃到桂枝你做的这饺子,就是肚皮撑破也值了。”

是的,姑父喜欢吃饺子,尤其喜欢吃母亲包的饺子。也许在他的心里,在意的不仅仅只是饺子,而是母亲把他当成重要贵宾来对招待的那种礼遇。虽然只是一碗平常的饺子,但是却包含着主人家浓浓的盛情,这种礼遇,才是最让人难忘的。

现在,姑父已经逝去很多年了,每逢过节,我们一家人坐在一起吃饺子时,母亲总会嘴角微微翘起道:““小聪明”可是最喜欢吃我包的饺子了,每次来家只吃饺子,一个劲夸我包的饺子好吃。”

也确实,母亲的饺子确实好吃,虽然只是简单的鸡蛋韭菜馅或是猪油渣白菜馅,里面仅放了盐和少量油,不像现在有鸡精、耗油、十三香、八角......但却远比现在的饺子味更鲜,皮更精、滋更浓。

因为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我们吃的不仅仅只是饺子,吃的还有期待,以及浓浓的亲情,这是现在这个生活节奏快,人情味越来越淡薄的时代无法具备的因素。

也许,儿时饺子的味道,将只能成为我心中永远最珍贵的怀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