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克拉玛依一号井出油,大家才了解到准噶尔盆地底下有石油,到了1958年,在风城那一片地方探出了超稠油,粘得就像铺马路的沥青一样,既挖不动也抽不上来,那时候技术条件跟不上,只能暂时放在那里,谁也处理不了它。

2001年新疆油田重新考察这块区域,发现油藏埋藏较浅,深度不到650米,同时含有天然气和石蜡资源,可以一起开采,这让工作人员觉得开发前景良好,开始研究如何有效利用这一资源,该油田资源储量达3.6亿吨,是全国最大的整装超稠油藏,不加以开发实在浪费。
2011年项目正式启动,目标是每年产出50万吨原油,他们采用双水平井SAGD技术,在地下钻出两个平行井道,上面注入蒸汽,下面抽取石油,一开始每天只能生产几吨,后来逐渐增加到上百吨,戈壁滩上道路难行,水源也不足,他们坚持修路打井,把物流问题全都解决了。

2020年新疆油田产量突破一千万吨,整体原油产量达到1247万吨,稠油日产量为1.15万吨,新增可采储量两亿吨,这些储量能够维持稳产二十年,这些数字听起来很大,但都是通过反复试验得来的,没有捷径可走,只能不断调整参数、更换设备、改进流程。
2024年重18井区尝试了电加热SAGD技术,不用锅炉烧蒸汽,直接在井下通电加热,一个井组采出了2220吨稠油,这方法操作起来简单方便,还特别干净,关键是成本低,也省去了每天拉煤和运水的麻烦。

2025年10月前,全球首个光热替代项目在重13井区投产,利用太阳能烧水产生蒸汽,每年可提供5.2万吨蒸汽,实现碳减排0.8万吨,零碳采油不再只是口号,而是真正投入应用,照片中成片的反光板排列整齐,景象颇为壮观,更值得敬佩的是项目背后的技术团队,他们成功将这一构想付诸实践。
风城的稠油很值钱,全球环烷基原油只占百分之二点二,中国的大部分都在这里,这些油能提炼出七十五种高端化工产品,比如军工润滑油和特种沥青,加工时需要用到加氢裂化来脱硫脱氮,过程比较复杂,但利润很高,国外市场都抢着购买。

2025年他们用上了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来管理油井,可以随时查看温度和压力数据,自动调整钻井的位置和控制注采参数,每天注入超过20万吨的碳来提高采收效率,还把伴生的天然气用来供热,同时专门提取出石蜡进行销售,做到一点都不浪费资源。
生态环境方面也做了不少工作,微生物采油技术正在试验中,降粘效果很好,成本低还环保,废水废气废渣都处理到合格标准,地下水和土壤都有监控系统,一旦发现问题就能马上处理。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八师一六团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和用工安排,当地人跟着干活挣钱,收入有了提高,物流也跟着升级了,2025年新疆油田产量达到1486万吨,其中风城油田是主要产区,这不仅是油田的事情,也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中国拥有稠油总储量达到266亿吨,在全球排名第二,其中准噶尔盆地是储量最集中的地区,风城油田已经累计生产超过1500万吨原油,基础条件很扎实,到2025年新疆油田将迎来成立70周年,页岩油产量也突破百万吨大关,勘探工作正逐步向更深的地层推进。

央企在新疆的能源领域投入了九千三百亿元资金,计划到2025年第一季度还要发行绿色票据来筹集资金,用于开发低碳技术,2023年全国油气总产量达到三点九亿吨标准当量,其中新疆贡献很大,当地矿产资源储量位居全国前四。
沙特靠出口轻质油赚钱,我们主要把稠油留着自己用,但高端产品的订单多得接不过来,技术还输出到国外,外媒说中国正在改变全球稠油的格局,这话听着有点夸张,可看看风城这几年的变化,就知道不是乱说的。
从1996年起,国家就开始组织力量攻关重油热采技术,到2025年这套技术就基本成型了,过去我们依赖国外进口,如今反而能对外输出技术,这一路走来确实不容易,随着新疆高校的石油专业不断扩招,装备制造也跟着升级换代,整个产业链也变得越来越完善。
以前这地方叫“魔鬼城”,现在改名叫“英雄田”,浅层稠油和深层页岩油一起采,真的实现了双轮驱动,我不懂地质学,但知道只要肯下功夫,再难开采的油也能采出来,风城油田就做到了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