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15%的关税,美国和韩国是签了,欧洲和印度也准备对美摊牌了

7月30日,特朗普在白宫高举香槟宣布“美韩达成历史性协议”时,他或许以为自己的“关税同盟”战略又下一城。根据协议,韩国需

7月30日,特朗普在白宫高举香槟宣布“美韩达成历史性协议”时,他或许以为自己的“关税同盟”战略又下一城。根据协议,韩国需向美国投资3500亿美元(其中1500亿专用于造船合作),再买1000亿美元美国液化天然气,换来的是美国对韩商品征收15%关税。比此前威胁的25%优惠了10个百分点。

韩国的“投降式签约”藏着不甘心的算计。表面看,韩国车企现代、起亚躲过了25%的灭顶之灾,但股价却应声暴跌4.5%和6.6%。因为协议废除了美韩自贸协定给予韩国汽车的零关税特权,从此日系车在美税率也是15%,韩国反而丢了2.5%的竞争优势。

更憋屈的是那3500亿投资:美国商务部长卢特尼克得意洋洋宣称“投资收益90%归美国”,且项目由特朗普“亲自选定”。韩国媒体痛批这是“经济殖民条款”。唯一让韩国人松口气的是守住了农业红线:协议明确不开放大米和牛肉市场,否则愤怒的农民早已把首尔青瓦台围成草叉阵地。

而在大西洋彼岸,欧盟的“投降协议”正引发内部海啸。冯德莱恩带着15%的关税协议回到布鲁塞尔时,迎接她的不是掌声,而是法国总理贝鲁“黑暗日子”的怒斥和瑞典外贸大臣“七十年来最高关税”的悲鸣。这份在苏格兰匆忙达成的协议要求欧盟三年内购买7500亿美元美国能源,外加6000亿美元对美投资。

但魔鬼藏在细节里:飞机零部件等少数商品零关税,而欧盟命脉汽车产业却被排除在外;钢铁仍被课以50%重税,制药业额外关税纹丝不动。法国总统马克龙更是直言,欧盟此前与美国的贸易谈判中,欧洲的表现不够硬气。

匿名欧洲大使向媒体坦言:“特朗普精准计算了我们的痛苦临界值”,前欧盟谈判官员里克莱斯更后悔莫及:“若4月就联手中国反制,何至于此?”此刻的欧盟终于尝到分裂苦果:当德国车企为保住出口默不作声,法国农民怒骂农产品市场开放,东欧国家担忧俄乌冲突下能源绑定美国的风险,所谓“团结”早已千疮百孔。

真正掀起惊涛骇浪的是印度。7月31日,特朗普一纸声明将对印关税猛提到25%,理由直指莫迪“保护主义”和“购买俄罗斯军备”。但新德里反应出奇冷静。印度贸易部长戈亚尔早已布局:将25%关税视为“临时疼痛”,同时紧急调派代表团准备8月中旬与美方重启谈判。他们的底气来自两道防火墙:一是农业禁区纹丝不动。

印度绝不允许转基因大豆和玉米冲击本地1.5亿农民生计;二是460亿美元对美顺差构筑的回旋余地。用印度官员的话说:“这是五轮谈判后的短暂休战,而非终局。”当美国贸易代表格雷尔抱怨“印度野心不足”时,莫迪政府正默默计算:承受数月高关税后,能否用IT服务出口反制美国科技巨头?毕竟,塔塔咨询和印孚瑟斯的代码,正支撑着半数标普500企业的运营。

8月1日零时钟声敲响时,特朗普的关税大刀终于落下。韩国企业松了口气,欧盟工厂焦虑盘算成本,印度港口集装箱开始堆积。但这场博弈远未结束。此刻所有参与者都心知肚明:特朗普用关税大棒砸开的,不是自由贸易的坦途,而是一个更不确定的全球贸易丛林。 当规则让位于强权,协议沦为恐吓的工具,世界经济的裂痕只会越来越深。而填平这些裂痕的代价,终将由每个普通人的钱包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