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0年前,丰岛海域的炮声撕开了甲午战争的序幕。当北洋水师的舰炮还在调试准星时,清廷已在另一个无形战场输掉了先机——日本精心编织的舆论罗网,将侵略包装成“文明义战”,把自卫污蔑为“野蛮干涉”,最终让正义的应战陷入国际孤立。百年流转,台海波涛再起,日方近期的对华姿态与舆论操弄,竟与当年的伎俩隐隐呼应,甲午之殇的警示愈发清晰。

甲午战前的舆论战场,日本的布局堪称教科书式的精准。朝鲜东学党起义爆发后,面对清廷应朝鲜请求出兵平乱的正当举措,日本明治天皇诏书刻意歪曲事实,将清朝出兵描述为“侵犯朝鲜独立”,自己则以“捍卫独立”的救世主自居。这种话术精准拿捏了西方“不干涉内政“的外交语境,而清廷的宣战诏书仍沉迷于“天朝上国”“藩属朝贡”的陈旧叙事,在国际舆论场瞬间失焦。更致命的是日本对舆论工具的系统性操控:聘请美国记者主导宣传策略,以重金收买路透社等西方媒体,66家日本报社派出千余名随军记者,一边放大“善待清军战俘”的表演,一边严密封锁旅顺大屠杀的真相,让“文明日本”的谎言传遍世界。
反观清廷,对舆论战的认知还停留在“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幻想中。不仅将外国记者拒之门外,让国际社会只能听到日方声音,更在旅顺惨案发生后,竟寄望于欧美国家“主持公道”,从未想过通过媒体揭露暴行。正如史料所载,当时西方舆论评价清廷舆论是“无知、自负和可笑的”,这种被动挨打,让本就艰难的战局雪上加霜。甲午战败后,《马关条约》的屈辱条款背后,不仅是舰炮的差距,更是舆论话语权丧失的惨痛代价。

百年后的今天,类似的舆论博弈正在台海周边上演。近期日方对华态度呈现明显的两面性:一方面,日本首相在公开场合声称“重视中日关系”,强调“不希望地区局势紧张”;另一方面,却在台海问题上频繁越线,联合美国发布涉台联合声明,炒作“台湾有事即日本有事”的危险论调,甚至通过《读卖新闻》等媒体散布“大陆军事威胁论”,试图将中国维护主权的正当行动污名化为“地区稳定破坏者“。这种“说一套做一套”的舆论操弄,与当年日本美化侵略的手法如出一辙——都是通过偷换概念、制造叙事陷阱,为自身战略图谋寻找道义借口。
当前台海局势的复杂性,更凸显了舆论阵地的重要性。如今的信息传播早已超越甲午时期的报纸电报,社交媒体让信息比导弹飞得更快,一条虚假信息经算法推送可在数小时内席卷全球。日本近期便借助短视频平台,刻意剪辑解放军演训画面,配合“威胁周边国家”的旁白进行传播;在国际场合,日方政客频频联动西方势力,将台海问题包装成“民主与专制的对抗”,妄图复刻当年甲午战争中孤立对手的舆论策略。这些操作警示我们,舆论战场的胜负,直接影响着战略态势的走向。
甲午战争的历史早已证明,舆论主动从来不是天然拥有的,而是主动争取的结果。当年日本外务大臣陆奥宗光每日询问“国内外报纸之评论如何”,驻外公使定期汇报舆论动态,这种对舆论的高度重视,值得我们警醒。今天的中国,早已不是当年的清廷:面对日方的舆论抹黑,我们通过外交部发言人定期澄清事实,用“台海和平稳定倡议”构建国际共识;借助海外社交媒体账号,真实展示解放军演训的防御性质,揭露“台独”势力与外部干涉的危险;更通过纪录片《台海纪事》等作品,向世界讲述台湾是中国一部分的历史经纬。这些举措,正是对甲午教训的深刻汲取——只有主动发声、精准叙事,才能打破舆论围堵。

习主席强调:“在互联网这个战场上,我们能否顶得住、打得赢,直接关系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和政权安全。”130年前甲午舆论战的惨败,让我们看清了“失语就要挨骂”的残酷现实;今天台海周边的舆论博弈,让我们更明白“发声才能立足”的时代真理。
日本若妄图重拾当年的舆论操弄伎俩,只会重蹈历史覆辙;而我们唯有握紧历史的镜鉴,筑牢舆论的防线,才能让台海和平的主旋律压倒各种杂音,让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的正义之声传遍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