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桂兰双手微微发抖,紧紧抱着那个沉重的行李箱,眼泪像断了线的珠子一样止不住地往下流。
在香港机场,张老太太亲手把这个行李箱递给她时,那双布满皱纹却充满慈爱的眼睛里,闪着一种她从未见过的光芒。
“桂兰啊,这几年你辛苦了,箱子里的东西,回家再打开看。”
张老太太的话还在她耳边回荡,带着一丝不舍和深意。
整整9年的护工生活,就这样画上了句号,而这个行李箱,似乎藏着比她想象中更沉重的秘密。
飞机即将起飞,李桂兰紧紧抱着行李箱,内心五味杂陈,她知道,这次回家,一切都会变得不一样了。
透过飞机的舷窗,她看着渐渐远去的香港,思绪不由得回到了9年前,那个彻底改变她命运的决定性时刻。
01
那是2015年的初夏,李桂兰的生活像是被一场风暴席卷,彻底崩塌了。
丈夫老赵突发脑溢血去世,留下了她和刚考上大学的女儿赵雪,以及二十多万的债务。
那天深夜,她坐在空荡荡的客厅里,手里攥着女儿的大学录取通知书,眼泪模糊了视线。
“妈,我不读大学了,我去打工还债吧。”十九岁的赵雪红着眼眶,声音里满是倔强。
“不行!”李桂兰猛地站起身,语气坚定,“你爸临走前最大的心愿就是让你上大学,我就是倾家荡产也要供你读完。”
可现实却像一座大山,压得她喘不过气,家里的存款早在老赵治病时花得一干二净,亲戚朋友能借的钱也早就借遍了。
邻居刘大姐看她愁眉不展,悄悄拉住她:“桂兰,我有个表妹在香港做护工,一个月能挣一万五,你要不要试试?”
李桂兰心里一震,但又犹豫了:“我都50岁了,又不会讲粤语,人家会要我吗?”
“你别瞧不起自己,你心细又踏实,照顾老赵那么多年,经验多丰富啊。”刘大姐拍拍她的肩膀,“为了雪儿的未来,拼一把怕什么?”
那晚,李桂兰辗转反侧,脑海里全是女儿的未来和丈夫的遗愿,直到天快亮时,她终于下定了决心。
第二天一早,她开始四处打听去香港做护工的路子,那种为了女儿不惜一切的母爱,给了她无穷的勇气。
她还记得,社区里有个老姐妹分享过她在香港做护工的经历,月薪高得让她心动不已。
为了让自己更有底气,她开始偷偷学一些简单的粤语问候语,每天对着镜子练习。
通过刘大姐的介绍,她联系上了一家专门介绍护工的中介公司,电话里工作人员语气冷淡,但她还是鼓起勇气报名。
面试那天,李桂兰特意穿上了家里最好的一件蓝色衬衫,手心紧张得出汗。
中介工作人员翻看了她的资料,点点头说:“有一户人家需要护工,是个八十七岁的老太太,性格有点怪,你得有心理准备。”
“只要工资合理,我什么都能干。”李桂兰挺直了背,眼神里透着坚定。
面试时,她还遇到几个年轻候选人,她们会讲流利的粤语,这让她有些自卑。
但她凭着多年照顾老赵的经验,详细讲述了如何护理病人的细节,赢得了中介的认可。
办理手续花了整整六个星期,李桂兰每天都在忙碌中度过,既害怕未知的挑战,又对未来充满期待。
临走前一晚,赵雪抱住她哭得像个孩子:“妈,我真的舍不得你。”
“雪儿,妈这是去给你挣学费,你得好好读书,将来有出息了,妈的苦就不白吃了。”李桂兰强忍泪水,轻轻抚摸着女儿的头发。
2015年7月20日,李桂兰坐上了去香港的火车,行李简单得只有一个小背包,但心里装满了对未来的希望。
火车启动时,她看着窗外飞驰的风景,告诉自己,这是一个全新的开始。
02
初到香港的李桂兰,被这座城市的快节奏彻底打乱了阵脚。
她第一次独自坐地铁,差点在站台迷路,周围的粤语让她像个局外人,内心充满了无助。
张老太太住在山顶一栋豪华别墅里,房子大得像个迷宫,但冷清得让人心里发寒。
除了她们俩,只有每周来三次的钟点工,家里安静得能听见自己的心跳。
“你就是新来的护工?看着还算老实。”张老太太坐在轮椅上,目光犀利地打量着李桂兰。
“张太太您好,我叫李桂兰,以后请多指教。”李桂兰紧张地鞠了个躬,手指不自觉地攥紧了衣角。
“嘴上说得好听,希望你干活也靠谱。”张老太太语气冷淡,带着几分挑剔。
第一天的工作就让李桂兰累得腰酸背痛,张老太太的要求多得让她应接不暇。
早餐必须早上五点半准时准备,粥要煮得不稠不稀,鸡蛋得七分熟,稍有差错就得重做。
“粥太稠了,重煮!”“这鸡蛋太硬,我不吃!”“药怎么这么苦,你是不是放错了?”
李桂兰忙得满头大汗,张老太太却总是一脸不满意,语气里透着高高在上的态度。
中午休息时,她躲在洗手间里偷偷抹眼泪,想起远在家乡的赵雪,又咬紧牙关坚持下去。
为了适应工作,她开始用一个小本子记录张老太太的喜好,比如喜欢清淡的汤和微甜的点心。
一次,她试着用家乡的做法煮了一碗莲子百合粥,没想到张老太太喝完后竟然点了点头。
“还不错,比上次那个护工强。”张老太太的语气缓和了一些,李桂兰心里终于松了一口气。
她还发现别墅里有一间锁着的房间,钟点工悄悄说那是张老太太丈夫的纪念室,从不让人进去。
这让她对张老太太的过去产生了好奇,但她不敢多问,只默默做好自己的工作。
一天傍晚,陪张老太太在花园散步时,老太太突然开口:“你家里什么情况?为什么这把年纪还出来干这个?”
李桂兰愣了一下,诚实回答:“我老公走了,女儿在上大学,我得挣钱供她读书。”
张老太太没再说话,但李桂兰注意到,她的眼神似乎柔和了一些。
那天晚上,给张老太太按摩时,她主动说:“我年轻时也一个人带大两个孩子,日子不好过。”
李桂兰的手停了一下,没想到这个看起来高高在上的老太太,竟然也有这么艰难的过去。
“那一定很辛苦吧?”她小心翼翼地问,怕触碰到老太太的伤心事。
“何止辛苦,简直是熬过来的。”张老太太叹了口气,目光望向窗外,“我老公走得早,留下我一个女人带着两个女儿,吃了不少苦。”
李桂兰心里一震,她没想到自己和张老太太的经历这么相似。
“后来呢?”她轻声问,语气里带着真诚的关心。
“后来我拼了命让她们读好书,现在她们都在国外,忙得一年也回不来几次。”张老太太的声音里带着一丝落寞。
那一刻,李桂兰突然明白了张老太太为什么脾气那么怪。
一个孤零零的老人,住在空荡荡的大房子里,儿女远在海外,身边只有陌生的护工。
从那天起,李桂兰对张老太太的态度变了,她开始试着用更多的耐心和理解去对待她。
她还特意学了几道香港本地的菜,想让老太太吃得开心一点。
张老太太似乎也感受到了这种变化,虽然还是会挑剔,但偶尔会露出温和的笑容。
一次,李桂兰无意中哼起了家乡的小调,张老太太竟然跟着哼了几句,说是年轻时听过。
两个有着相似经历的女人,就这样在命运的安排下,慢慢拉近了距离。
03
时间过得飞快,转眼间李桂兰在香港已经待了四年。
这四年里,她和张老太太的关系从一开始的雇主与员工,慢慢变成了一种亲人般的默契。
张老太太的身体越来越差,几乎完全离不开轮椅,但李桂兰已经能熟练应对她的各种需求。
“桂兰,你女儿今年读大几了?”张老太太一边喝着李桂兰精心熬的银耳汤,一边随口问道。
“大四了,学的是金融专业,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提到赵雪,李桂兰脸上总会露出骄傲的笑容。
“有照片吗?给我瞧瞧。”张老太太放下汤匙,朝她伸出手。
李桂兰赶紧掏出手机,翻出女儿最近的毕业照,递给老太太看。
“长得挺秀气,有你当年的影子。”张老太太仔细端详着照片,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情绪。
“您过奖了,雪儿比我聪明多了。”李桂兰害羞地笑了笑,心里暖暖的。
“我年轻时也总看我两个女儿的照片,盼着她们长大有出息。”张老太太的声音有些哽咽。
她顿了顿,又说:“现在她们有了自己的生活,一年也难得打个电话回来。”
李桂兰心里一紧,她能感受到张老太太那种深深的孤独。
她想起赵雪每天都会发微信报平安,每次放假都催她回家,心里既欣慰又酸涩。
“她们工作忙,等有空一定会回来看您的。”李桂兰轻声安慰,握住老太太的手。
“忙?忙到连母亲住院都不来看一眼。”张老太太苦笑一声,眼中满是失望。
这话让李桂兰心里不是滋味,她想起自己为了女儿的未来远赴香港,害怕有一天女儿也会疏远她。
“太太,您别难过,我会一直陪着您的。”李桂兰真诚地说,语气里满是坚定。
张老太太看着她,眼中泛起泪光:“桂兰,这四年你比我亲女儿还贴心。”
那天晚上,张老太太破天荒地和李桂兰聊到深夜,讲了很多年轻时的故事。
原来她年轻时只是个普通的小贩,丈夫去世后,她靠摆摊卖点心一点点攒下家业。
“为了让两个女儿出国留学,我几乎把命都拼上了,可到头来,她们却觉得我是个累赘。”张老太太的声音里满是悲凉。
李桂兰默默听着,心里五味杂陈,她想到自己辛苦供女儿读书,会不会也有这样的一天?
“太太,也许她们只是不知道怎么表达对您的爱。”李桂兰试着安慰她。
“爱?”张老太太摇摇头,“真正的爱不用说出口,就像你对雪儿的付出,就像你这四年对我的照顾。”
这句话让李桂兰心里一震,她突然意识到,自己对张老太太的关心早已不只是工作。
她是真的把老太太当成了亲人,就像对待自己的母亲一样。
张老太太也开始依赖她,每次身体不舒服都会第一个找她,眼神里满是信任。
在张老太太八十八岁生日时,李桂兰偷偷用自己的工资买了一盒她爱吃的马蹄糕。
她还用手机播放了一首老太太年轻时喜欢的粤剧,屋子里充满了久违的温馨。
“桂兰,你这孩子,真是让我没话说。”张老太太笑着,眼角却湿润了。
一次,张老太太因心脏不适住院,李桂兰整夜守在病床前,寸步不离。
她在医院无意翻到一本老太太的旧相册,里面是她年轻时摆摊的照片,还有和女儿们的合影。
这些照片让李桂兰更加敬佩老太太的坚强,也更坚定了陪伴她的决心。
从那天起,她们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亲密,李桂兰成了张老太太最重要的依靠。
04
2020年,李桂兰在香港的第六年,一个意外的消息打破了她的平静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