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真相真的很简单,就是一个胆大包天的骗子成功行骗的故事。可以类比一下“恨嫁女”中了杀猪盘
这件事没有黑幕,只有晕头的喜悦。我知道可能有人不愿意相信这一点,因为在互联网上,“阴谋论”永远比“疏忽大意”更符合流量传播逻辑。但作为一个在大学里待了二十多年、见过各种人才引进流程的老高校老师,我想说一句:
这事真没什么黑幕,最大的问题就是学校审查不够严格,被惊喜冲昏了头脑。
我们先看骗子郭伟的人设:
高中学历(真实)
1994年陕西高考理科状元
西安交通大学本科
MIT博士
日本九州大学博士
德国国家科学院高级研究员
国际AI实验室首席科学家
发表SCI论文180+
“郭氏模型”
《Nature Materials》发表学术突破
博士生导师
国家级科研项目主持人
这不是履历,这是一篇连网文都不敢这么写的爽文。但偏偏,它在现实中骗到了人。

很多自媒体人喜欢往“利益输送”“权力寻租”“暗箱操作”上套。
但我想问一个简单的问题:
正常人会去明知一个人是假的,还敢给他300万安家费、140万年薪、500万科研经费吗?
这不是撕破脸的问题,这不是舆论翻车的问题,这是要判刑的问题。
犯罪成本太高,而收益太低。除非校长脑壳进水,否则没人会干这种事。
学校更像一个“恨嫁”的对象我们换个角度。
江苏科技大学——坦白讲,在人才引进竞争中,它不是清北,不是复交,甚至不是双一流中的高位梯队。
这种学校想要引进一个真正的国家A类人才,有多难?非常难。难到什么程度?
就像一个大龄恨嫁女,突然来了一个自称是高富帅的钻石王老五……你说他们会不会激动,会不会大意,会不会因为盼望而忽略细节?
会。一定会。
这不是阴谋,是心理学。
领到“国宝”的兴奋蒙蔽了校方这就是为什么郭伟的漏洞:
1994年高考状元
无法查证
没有同届证明
SCI论文无法检索
合作者不存在
关键成果不见踪影
竟然都被忽略了。
为什么?因为学校不敢相信有人胆子如此之大,会以高中学历冒充国家级科学家。
这就像有人在派出所门口搞诈骗你不会第一时间怀疑那是假的,而是第一时间震惊于:“怎么可能有人在派出所门口诈骗???”

很多人说:学校是不是故意的?是不是有人收了钱?是不是内部有人配合?
我只能说:如果真有黑幕,现在被抓的绝对不可能就是哪个骗子
这种级别的造假不可能长期隐瞒,而一旦揭穿,谁都跑不掉。
所以更合理的解释就是:学校是倒霉的受害者。
被骗了,蒙了,脸丢大了,最后还得出来应对舆论。
最后,我们真正应该反思的这事真正值得思考的不是“学校有没有黑幕”,而是:
为什么人才引进机制会相信“耀眼履历”?
为什么没能建立多环节核对系统?
为什么没有第三方审查?
为什么学校内部没有专业人才能甄别学术真假?
为什么科研评价如此依赖头衔?
以及——为什么我们整体社会如此急切地期待“大牛”?
如果这件事能推动:
引进人才严格审核
学术成果第三方验证
学术履历核查制度化
项目成果可追踪
那么学校被骗一次,换来系统进步一次,也算不幸中的一点价值。

大多数大学里的领导保守、谨慎、怕事。
他们不是狡诈的阴谋家,不是黑暗利益链参与者,不是躲在幕后贪腐的阴影,他们往往更像是——
真心想引进人才的提升学校评估的等级的一群人,你别管什么动机。
这一次,学校被伤害了,学术圈被欺骗了,科研制度被戏耍了。
但我希望下一次,我们能更冷静、谨慎、专业,不再被表面的“天才履历”迷惑,而是把真正的人才留在学术殿堂里。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