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战国铜器:千年前的生活艺术,如今再现辉煌

一套战国车马具,凝聚了古代匠人的智慧与审美,而今,在现代非遗传承人的手中,铜艺正重新焕发生机。在战国时期的中山王厝墓中,

一套战国车马具,凝聚了古代匠人的智慧与审美,而今,在现代非遗传承人的手中,铜艺正重新焕发生机。

在战国时期的中山王厝墓中,考古学家发现了错金银铜軎,这些车马具不仅实用,还展现了惊艳的错金银纹饰。侧壁的螭首钩与环耳设计,既满足了功能需求,又体现了艺术审美。

铜,在战国时期已成为车马、兵器、礼器等重要物品的首选材料。当时,铜軎是车马套接车轴两端的青铜部件,通过辖孔贯穿革带实现车轮固定。

而青铜冶炼技术更是首先用在制造生产工具方面,如铜斧、铜刀、铜凿等。

01 战国铜艺:实用与美学的完美结合

战国时期,铜器应用已达到惊人的高度。河北平山战国中山王厝墓出土的错金银铜軎,筒径8.7厘米,侧壁螭首钩采用分铸焊接工艺,辖部兽面错金线条细密规整。

这些铜軎不仅起到加固车轴的作用,更通过精美的纹饰展示着使用者的身份与地位。

战国铜匠们已经掌握了浑铸法成形技术,并在铜軎上装饰浮雕兽面纹。春秋时期出现分铸焊接技术,户县宋村铜軎矛状尖端与筒体分制后铆接。

到了战国时期,错金银工艺普及,在兽面纹眼眶、卷云纹地章处分别填入金丝银片,形成立体视觉效果。

战国时期,随着战争频繁,青铜兵器如铜剑、铜戟、铜矛、铜盾、铜刀等也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

而青铜礼器更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充分体现了铜在战国时期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02 现代传承:刘华的铜艺人生

千年之后,铜艺在非遗传承人刘华的手中得到了新的生命。刘华,1974年8月生,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著名铜镶嵌艺术家,建德市铜制技艺非遗传承人。

他出身铜艺世家,从事铜制技艺三十载,2011年创建首个非遗铜制技艺工作室。

刘华深受宋韵文化影响,作品有着宋韵风雅。他的创作作品《两仪古茶台》获中国茶艺术设计大奖;《礼乐之仪》《行云流水茶桌套装》荣获中国(杭州)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暨“神工杯”的金奖。

在他看来,将“铜”与“木”两种材质结合起来,是让铜艺走入当代百姓家的有效路径。

“如果有人想学,我会毫无保留教会他”,这是刘华的心愿。他组建团队开设工厂,系统化学习技艺,扩大生产规模和影响力。

03 古今融合:让铜艺回到生活

无论是战国时期的铜軎,还是现代的铜艺作品,实用性与艺术性的结合始终是铜艺的核心价值。

刘华的理念是——把铜应用到平常百姓生活中,做生活中的实用艺术品。

他坦言:“要让铜艺走入当代百姓家,尤其要避免款式老套、价格昂贵、华而不实三点。”

在刘华的工作室里,叮叮当当的敲打声不绝于耳,铜的历史在延续,新时代的节奏在敲响。一只茶盏,一件铜制花鸟,或者一张铜凳……

古朴的铜色里,既留下了手艺人的匠心,又留下了使用者的故事。

如今,走在杭州的街头,你可能在刘华铜文化艺术馆遇见那些融合古今的铜艺作品。它们不再是博物馆玻璃后的陈列品,而是融入了日常生活的茶具、文具、家饰。

正如战国时期的铜軎不仅是一件实用器,更是历史与艺术的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