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奥运会后,郎平卸任中国女排主教练, 卸任时那句 “我尽力了,对不起大家”,明明声音没抖,却让无数人红了眼。
可紧接着来的不是安慰,是铺天盖地的冷嘲热讽:有人翻出里约奥运会的金牌阴阳怪气 “今非昔比”,有人看到她在美国小院种菜的照片就骂 “捞够了就跑”,好像这个为中国排球拼了半辈子的人,就该因为一次失利被钉在耻辱柱上。

直到近日央视公布郎平的新身份,国际奥委会教练终身成就奖得主,这次颁奖画面曝光,大家才后知后觉:原来她从没离开过排球。
颁奖礼上她的发言特别实在,没提东京的委屈,没吹自己的功劳,只说 “每支执教过的队伍、每位导师都配得上这份荣誉”。台下镜头扫到朱婷时,我突然想起几年前朱婷说过的一句话,当时没太在意,现在再品却鼻子发酸:“郎导一直没变,心还在。”
这话多轻啊,却藏着只有她们师徒才懂的重量。

很多人只记得郎平带女排拿冠军的高光时刻,忘了她两次接队时,女排都是烂摊子。第一次接手是上世纪 90 年代,队伍青黄不接,连亚洲冠军都拿不到;第二次回来是2013 年,队员士气低到谷底,技术还跟不上国际节奏。
她没喊口号,默默搞了个 “大国家队” 计划,不管你是哪个省队的,有天赋就有机会。当时朱婷还是个河南来的小姑娘,扣球猛但经验少,有人说 “太嫩了用不得”,郎平直接拍板:“好苗子就得去更大的地方晒晒。” 硬是顶着压力送朱婷去土耳其打球,还帮朱婷父亲安排手术,就怕孩子分心。
那些年她跑遍全国联赛看比赛,笔记本记满了队员的技术特点,连谁生理期不能剧烈运动都记得清清楚楚。可这些没人拍进纪录片,也上不了热搜,直到后来队员们在采访里说起来,大家才知道,原来冠军背后不只是赛场厮杀,还有这么多 “看不见的功夫”。

最让我佩服的是,东京奥运会后她卸任,没像旁人想的那样 “享清福”。有人说她 “退圈了”,结果没多久就看到她去中学教孩子们垫球,在青训营里给年轻教练讲战术,甚至飞到国外给国际排联做培训。别人问她图啥,她笑着说:“女排要一直强,不能只靠我一个‘铁榔头’,得有更多人接棒。”
这话听着简单,做起来有多难?青训不是拍脑袋就能成的事,得一个个盯队员的动作,一遍遍改战术方案,可能三五年都看不到成果,更没人会天天追着报道。可她就这么扎进去了,像个老农民似的,默默在地里播种,不管有没有人喝彩。

朱婷应该最懂这种坚持。当年世锦赛,朱婷被对方拦得怀疑人生,站在场上手足无措。郎平走过去,没讲复杂的战术,就说了一句 “扣直线,失误算我的”。就这一句话,让朱婷重新抬起了手,后来那个决杀扣球,成了无数人心中的经典画面。
不是所有信任都能这么掷地有声,也不是所有教练都愿意把责任扛在自己肩上。郎平对队员的好,从不是嘴上说说。有次张常宁受伤,她天天盯着康复进度,连营养师配的餐单都要亲自看;惠若琪退役时,她陪着哭了好久,后来还去参加她的婚礼,像送自己孩子出嫁。
可就是这样一个人,却要在卸任后面对那么多恶意。有人说她 “固执用老将”,却忘了年轻队员需要时间成长;有人骂她 “跟不上时代”,却看不到国际排坛技术迭代有多快。好像赢了就是全队的功劳,输了就必须她一个人背锅。

这次国际奥委会把终身成就奖颁给她,其实是给所有人提了个醒:真正的体育精神,从来不是 “永远赢”,而是 “不放弃”。郎平赢过奥运冠军,也输过关键比赛,但她从没丢过对排球的初心 —— 从球员到教练,从带国家队到做青训,她一辈子都在为排球做事。
女排精神从来不是“必须赢”,而是“永不放弃”。郎平做到了前者,更坚守了后者。

愿我们不再用一场失利,否定一个人的一生,也愿更多像郎平这样的人,不必在沉默中承受误解,而能在阳光下,继续为中国体育默默点灯。
最后想问大家:你还记得第一次看女排比赛时的场景吗?是和家人一起守在电视前,还是在学校里和同学一起欢呼?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故事,也为郎平,为那些默默付出的体育人,点个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