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孝帝陵一角,孝陵(宝顶)
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帝制,造就了多少座神秘的帝王陵寝,夏商周三代帝王陵墓多因年代久远难以确认,已发现的秦汉至明清陵墓中约80%曾遭盗掘,仅少数因特殊结构或历史偶然性保存完好。
未被挖掘主要包括秦始皇陵、唐乾陵、明孝陵等,虽说我们从未真正打开这些皇陵,但它们就矗立在那方土地之下,即便再神秘,后世之人也能明确指出其位置。
有些朝代,迄今为止帝陵居然从未现身,它到底在哪人们对此一无所知。下面我们大致来了解一下。

陕西延安市黄陵县黄帝陵景区
至今未被发现的帝陵1、西周十二位帝王——不封不树的葬制
西周作为中国礼乐文明的奠基时期,历经约275年,历史记载共有12位天子,这些帝王沉睡之地究竟在哪里?这是中国考古史上的一大谜题,千年来无人能解。
即便是早于西周的商朝,我们也已经探明殷墟的位置,那到底是什么原因使西周这个朝代的帝王陵寝销声匿迹了呢?

河南三门峡虢国博物馆《车辚马萧》展厅
这与西周帝王葬制有关。和后世不少帝陵不同的是,西周王陵非常特殊,采取了截然不同的“隐身术”,不封不树(不起封土、不植树标记)的葬制独树一帜。
而且核心区域(如丰镐、洛阳)历经三千年沉积与盗掘,深埋地下难以探测。西周核心地区属于黄土环境,不适合古代墓葬的完整保存,缺乏像海昏侯墓、曾侯乙墓那种严苛的保存环境。

济南刘台子西周墓文物展
2、元朝皇陵——不立标志、不记录位置的“密葬”传统
元朝皇家蒙古族“密葬”传统,导致包括成吉思汗陵在内的元朝帝王陵墓至今也尚未被发现。
什么是“密葬”?
即帝王陵墓的埋葬地点不立标志、不记录位置,且祭祀依赖骆驼记忆,随时间消失,其成为了找不到的古代帝王陵墓!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成吉思汗陵墓
因此,如今我们走进内蒙,那些所谓的成吉思汗陵不过是衣冠冢罢了。
近800年来,有关成吉思汗墓陵有许多神秘色彩的传说,曾有考古探险队发现,墓陵的地点由一条两英里长的墙壁保护着,之前似乎有盗挖迹象,墙内一侧出现了两具身首异处的尸骨,很有可能就是当时盗挖墓穴的人。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成吉思汗陵墓
至今未被挖掘的帝陵1、黄帝陵(陕西黄陵)——黄帝衣冠冢
黄帝陵古称“桥陵”,位于陕西省延安市黄陵县桥山,是传说中的衣冠冢。

陕西延安市黄陵县黄帝陵景区
黄帝作为炎黄子孙的共同祖先,华夏文明始祖象征,其陵墓象征着民族根源。自汉武帝元封元年(前110年)亲祭后,历代帝王均延续祭祀传统,包括少数民族政权如元、清等。而且黄帝陵的古柏群和祭祀功能使其具有特殊文化地位,历代受官方与民间的共同保护。
史料曾记载清朝白彦虎曾意图盗陵,遭左宗棠跨国追杀,凸显历代政权对黄帝陵的极端重视。

陕西延安市黄陵县黄帝陵景区
2、秦始皇陵(陕西西安)——不敢挖的皇陵
秦始皇陵一直以来倍受关注,地宫经现代探测确认未被盗掘。
史料记载,秦始皇陵墓以水银模拟江河、设有机弩防盗,且因皇陵地宫规模庞大、内部水银毒气异常,现代勘测证实存在强烈汞异常现象,加之考虑到目前文物保护技术不足等,国家明令禁止主动发掘。


那么,人们不禁好奇:秦始皇皇陵地宫规模庞大到什么程度?
从史料《汉旧仪》中有一段关于秦始皇陵地宫深度的介绍:公元前210年,丞相李斯向秦始皇报告,称其带了72万人修筑骊山陵墓,已经挖得很深了,好像到了地底一样。
秦始皇听后,下令“再旁行三百丈乃至”。

秦始皇皇陵
“旁行三百丈”一说让秦陵地宫位置更是扑朔迷离。
民间曾传说秦陵地宫在骊山里,据悉,考古学家根据这个传说曾作过很多考察,但却一直找不到这个传说中的地下通道。

秦始皇帝陵博物馆
3、汉文帝霸陵
2021年考古确认江村大墓为霸陵,但地宫状态尚未公布。
4、唐乾陵(唐高宗与武则天合葬墓)——挖不动的帝王陵墓
唐乾陵为唐高宗与武则天合葬墓,位于陕西乾县,历史唯一一座埋藏两位帝王的陵墓,也是唐代十八陵中唯一未被盗的帝陵。

武则天无字碑
乾陵依山而建因山体结构坚固且风险高,现存封土和石刻保存完好,加之现代保护政策,被国家列入“永不发掘”名单。
经考古工作者勘查得知,陵园内城约为正方形,其南北各长1450米,东墙长1582米,西墙长1438米,总面积约230万平方米。城内有献殿、偏房、回廊、阙楼、狄仁杰等60朝臣像祠堂、下宫等辉煌建筑群多处。

唐乾陵述圣纪碑(武则天撰文,中宗李显楷书)
经过多年的探测考察,一位文物工作者推算最少有五百吨!然而,从古代到现代,从来没有人能从这里拿走一分钱。
据记载,乾陵历经多次盗掘尝试均告失败,曾有黄巢40万大军及民国军阀均未能打开,五代温韬三次盗掘均遇狂风暴雨被迫中止。

唐乾陵
相传民国时期的孙连仲将军曾带领部下,学着孙殿英炸慈禧和乾隆墓的样子,在梁山上埋锅造饭安下营寨,用军事演习作幌子,黑色炸药炸开墓道三层竖立石条。
正准备进入时,突然冒出一股浓烟,盘旋而上,成为龙卷风,顿时天昏地暗,走石飞沙,七个山西籍士兵首当其冲,立即吐血身亡,其他人哪里还敢再向前,发一声喊跑了出来。
各种说法很多,也有传说乾陵选址由袁天罡和李淳风共同选定,风水布局被视为“龙脉之尾”,部分人认为挖掘会招致厄运。

陕西咸阳市乾县唐乾陵:石狮
5、明十三陵
明孝陵位于江苏南京紫金山,是明太祖与孝慈高皇后马氏的合葬墓,明朝的第一座陵墓。陵墓坚固结构、鹅卵石防盗层设计严密,且地处市区,人口密集减少盗掘可能。
明十三陵位于北京昌平,多数地宫未打开(除定陵和思陵外)定陵于1956年发掘。


明十三陵之定陵
6、清朝部分陵墓
盛京三陵(含努尔哈赤福陵、皇太极昭陵等)位于辽宁沈阳,结构坚固,因火葬、地宫小及陪葬品少未被盗。

辽宁沈阳清昭陵西红门

辽宁沈阳清昭陵
清东孝陵(顺治)地宫位于河北遵化,同样因火葬无陪葬品传说未被盗。
清西陵主陵位于河北易县,包括雍正泰陵、嘉庆昌陵、道光慕陵因坚固结构和机关陷阱未被盗等均保存完好(除光绪崇陵外)。

道光皇帝的慕陵
“天下名陵”昭陵——中国历代帝王陵园中规模最大、陪葬墓最多的一座昭陵是唐代具有代表性的一座帝王陵墓,被誉为“天下名陵”。
从唐贞观十年(636年)文德皇后长孙氏首葬,到唐玄宗开元二十九年(741年),昭陵建设持续了107年之久,周长60千米,占地面积200平方千米,共有180余座陪葬墓,是关中“唐士八陵”,也是中国历代帝王陵园中规模最大、陪葬墓最多的一座。

陕西咸阳礼泉唐太宗李世民昭陵风光
史上最值钱的皇帝墓——道光皇帝的慕陵道光皇帝的慕陵位于河北易县,是中国历史上最值钱的皇帝墓,是清朝帝陵中造价最高的,耗资高达440万两白银,远超乾隆裕陵(170万两)和雍正泰陵等其他帝陵。

河北易县道光皇帝的慕陵
其奢华主要体现在内部使用大量金丝楠木雕刻和隆恩殿天花板上雕刻1096条龙的建筑工艺上,工艺极其精细,材料成本高昂,尽管外观简朴,但实际成本为清朝帝陵之最。
道光帝最初在清东陵修建陵墓,但因渗水问题废弃拆除,重建慕陵时额外花费240万两,加上拆除成本,总耗资达440万两。

河北易县道光皇帝的慕陵
其他高价值的皇帝陵墓1、秦始皇陵
规模最大(相当于78个故宫),陪葬品包括兵马俑和铜车马,但地宫未发掘,价值基于推测而非实际支出。
2、万历皇帝定陵
万历皇帝的墓是明定陵,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大峪山东麓,属于明十三陵之一。现存遗址为1959年改建的定陵博物馆。

明神宗朱翊钧(万历皇帝)的陵墓明十三陵之定陵
该陵是明神宗朱翊钧(万历皇帝)及其两位皇后的合葬陵,始建于1584年,是唯一经过考古发掘的明代帝王陵。
该陵于1956-1958年发掘,出土文物近3000件(如金冠、凤冠),部分文物价值连城,但整体耗资未明确记载,低于道光皇帝的慕陵。

明神宗朱翊钧(万历皇帝)的陵墓明十三陵之定陵出土的文物众多

明神宗朱翊钧(万历皇帝)的陵墓明十三陵之定陵出土的文物众多
3、乾隆裕陵
耗资170万两白银,仅为慕陵的约三分之一,且内部装饰不及慕陵奢华。

河北省遵化清东陵内乾隆裕陵

河北省遵化清东陵内乾隆裕陵
4、慈禧墓
陪葬品原始价值估计为2亿两白银,根据大太监李莲英的记载,慈禧1908年下葬时陪葬品价值至少2亿两白银,包括夜明珠、翡翠西瓜、凤冠等珍宝。
按现代汇率换算,约合600亿人民币,相当于清朝3年国库收入。但由于1928年孙殿英盗墓事件,其用炸药炸开墓室,洗劫所有珍宝,导致陪葬品几乎全部流失。

慈禧太后葬于河北省遵化清东陵内的菩陀峪定东陵

河北省遵化清东陵内的慈禧墓
最臭名昭著盗墓者——温韬盗掘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墓(昭陵)1、温韬
昭陵作唐太宗李世民与长孙皇后的合葬陵,虽以坚固著称,唐太宗曾采纳虞世南建议,采用“因山为陵”设计并加固石门,意图防盗,但仍被温韬攻破。

陕西咸阳礼泉唐太宗李世民昭陵风光
此发生于唐朝灭亡后的五代时期(约公元9世纪末至10世纪初),这是基于史书《旧五代史》和《新五代史》均记载记载的明确事件,唐代皇陵最大规模的破坏事件。
温韬(原名李彦韬)是五代后梁节度,曾任耀州节度使,控制关中地区期间盗掘了包括昭陵在内的17座唐陵。温韬盗掘昭陵动机主要为筹集军饷和满足个人贪欲,且因文化水平低,对文物价值缺乏认知,导致大量珍宝被毁。

陕西咸阳礼泉唐太宗李世民昭陵风光
当时温韬因无法找到地宫入口,率士兵强行挖掘,最终通过破坏石门进入墓道。墓道深达75丈(约225米),破开五道石门后,发现地宫“宫室制度闳丽,不异人间”。
昭陵破开后被洗劫一空,导致大量陪葬品流失,包括金银财宝、王羲之等名家书法作品(如《兰亭序》可能遗失),李世民的遗骨也遭到破坏(头骨一度流落民间)。

陕西咸阳礼泉唐太宗李世民昭陵风光

陕西咸阳礼泉唐太宗李世民昭陵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