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南华早报》引述中国军事杂志的一篇报道称,中国的电子战部队在南海行动中,成功使用车载干扰系统,向一架外国侦察机展示了一艘“幽灵战舰”,使其跟踪了一个根本不存在的假目标!这也让,中国军队的“电子战”实力浮出水面。
对很多人来说,这听起来像科幻小说,但却是现代军事对抗中“看不见”的较量。夺取制电磁权这门高深的技术,究竟是如何将“无中生有”的假目标,变成雷达屏幕上栩栩如生的“庞然大物”的呢?我们真有必要说道说道。

这不是“P图”,这是“数字魔术”,要理解这次欺骗的原理,我们首先要知道雷达是如何工作的。侦察机的雷达会不断发射脉冲电磁波,就像喊话一样。当电磁波碰到目标(比如一艘船)后,会反射回来形成“回波”,雷达通过测量两个关键参数来定位目标:
第一是时间延迟,也就是脉冲去和回需要的时间,用来计算距离。第二是回波强度: 回波的强弱,用来判断目标的大小,即雷达散射截面积,RCS)。
电子战部队要做的,就是截获敌人的“喊话”,然后用一个特制的“回声”来回答,这个“回声”必须足够真实,但信息却是假的。

这里就涉及一个核心技术:DRFM——数字射频存储器。实现这种“高度逼真”欺骗的关键,是一项名为数字射频存储的核心技术。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极度灵敏的“数字录音机”:
第一步是 截听原声: 当外国侦察机的雷达信号(即“喊话”)发射过来时,中国的车载干扰系统会第一时间将其截获。
第二步是完美复制: DRFM系统会以极高的精度将这个模拟信号数字化存储下来。它存储的不是一个预设的信号,而是敌人雷达信号最细微的“指纹”(包括频率、相位等)。这是假目标能够骗过先进雷达系统的基础。
第三步就是把“吉普车”变成“航空母舰”。
有了完美复制的“原声”,接下来就是创造“假信息”。报道中提到,该系统能够模拟“最远 300 公里外的超大型船只”。这是通过对信号进行精确的延迟和调制来实现的。

干扰机将复制好的信号故意延迟一段时间再发回去。 让假目标看起来很远。例如,延迟的时间相当于 300 公里,侦察机就会认为那里有一艘船。
干扰机还要玩尺寸欺骗,将信号的功率放大,使其比真实的回波强很多倍。 让假目标看起来很大。回波越强,雷达就判断目标越大。于是,一辆小小的吉普车发出的回波,在侦察机屏幕上可能就是一艘气势磅礴的航空母舰或两栖登陆舰!通过这种方式,电子战部队用一台车载设备,就能在特定的海域创造出一个或多个虚假、巨大且逼真的雷达目标,这就是所谓的“假目标信号”。
值得注意的是,报道强调这套系统是“装载在小型吉普车上”的。这赋予了它极大的战术优势:小型车载平台可以快速机动,迅速进入有利的电子战位置,并在任务结束后迅速撤离,提高自身的生存能力。

电子战操作员可以通过车辆移动和实时调整信号参数,让这个“幽灵战舰”在雷达屏幕上看起来拥有真实的航速、航向和机动特征,如同真实舰艇一般航行。最终,这架外国侦察机很可能被这艘“幽灵战舰”成功误导,耗费宝贵的飞行时间、燃料和情报资源去追踪一个根本不存在的威胁,从而偏离了对中国真实军事力量的侦察。
这次罕见的披露,展示了现代电子战已进入高精度的“信号信息对抗”时代,它不再是简单的干扰,而是利用数字技术,在电磁频谱中上演了一出高智商的“瞒天过海”。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