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翻开成都“十四五”经济答卷,每一笔都是幸福注脚。从2021到2025,五年耕耘,五年答卷。值此“十四五”收官之际,《成都日报》推出“‘十四五’对账本·成都经济答卷”系列报道。
我们以“账本”为喻,将宏大发展目标化为可量化、可感知的民生实景——既算GDP破万亿的“总账”,也记消费活力、外贸联通的“细账”;既晒产业升级、投资增长的“硬成绩”,也亮营商环境、区域协同的“软环境”。
一组组数据、一个个案例,全景呈现成都高质量发展的坚实足迹。今日起,邀您共同翻阅这份沉甸甸的“对账本”,读懂城市发展的底气与温度。
11月10日,在12台600吨连续千斤顶3小时作业后,成渝中线高铁控制性工程沱江特大桥主梁合龙。成渝中线高铁预计2027年底建成通车,最高运营时速有望达400公里。届时,从成都至重庆将实现50分钟通达。
成渝中线高铁工程的启动实施,正是受益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明确“一极一源、两中心两地”目标定位。在此背景下,成渝高速扩容工程等一大批重大项目启动建设。
五年,是时间标尺上的一段刻度,也是蓄势突破、奋力发展的关键周期。作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极核之城”,五年来,成都始终牢记自身使命,在持续加强极核城市建设的同时,持续推动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强化与重庆主城区的双核联动联建,助力唱好“双城记”。
8.7万亿元
做强极核 打造国家区域发展“第四极”
成都“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做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极核”,合力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
五年来,“双圈”经济总量由2019年不足6.4万亿元增加至2024年的8.7万亿元,占全国比重由6.3%上升至6.5%,占西部地区比重达30.3%;年均增长5.4%,高于全国0.5个百分点。其中,双核引领作用凸显,2024年成都都市圈、重庆都市圈经济总量分别突破2.9万亿元、2.6万亿元,分别是2019年的1.4倍、1.3倍,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经济总量的比重分别超过34%、30%。
成都作为极核之一,GDP也迈上两万亿元新台阶,成为全国第2个经济总量突破两万亿元的省会城市,成都都市圈9条共建重点产业链总规模迈上万亿元台阶,支撑带动全省高质量发展的增长极正加速形成。
活力,不仅体现在宏观数据上,更展现在微观个体上。今年初,成都企业可可豆动画的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在全球狂揽超159亿元票房,高居全球影史票房榜第五位。今年前三季度,成都民营经营主体合计405.41万户,位列副省级城市第3位。
4大万亿级
协同共兴 区域发展新格局加快形成
10月28日,成渝高速扩容项目龙泉山隧道重庆端右洞顺利进洞施工。作为成渝高速公路改扩建项目唯一的隧道工程,此次成功进洞,为项目顺利推进按下“加速键”。
成渝高速扩容项目快马加鞭,是川渝两地协同共兴,区域协同发展的缩影。今年前三季度,全省810个重点项目已完成投资超7500亿元,投资完成率高达96.7%,超时序进度21.7个百分点。
数据的背后,成渝双圈区域位势能级稳步提升,引领示范带动作用不断增强。产业创新方面,川渝两地共建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先进材料、特色消费品4大万亿级产业集群,电子信息、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建成我国第三大汽车产业集群。
在成都,通过“立园满园”行动,全力提升产业规模和竞争力,做强产业支撑,优化构建起“3个国家级+22个省级+N个市级”的产业园区体系,目前已培育形成电子信息和装备制造2个万亿级产业集群,以及人工智能、航空航天等11条千亿级重点产业链。
超过700万人
共建共享 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加快建设
“只需在网上提交一次迁移申请,就能完成登记?”川渝“云迁移”平台简便的程序,让办理企业跨省迁移登记的韩先生惊讶不已。
跨省办事往返跑,曾是川渝两地群众迈不过的“坎儿”;如今,这个“坎儿”正在被打破。从身份证办理、社保办理,到异地就医、个体工商户变更登记,“川渝通办”事项已涵盖企业群众高频事项355项。
五年来,川渝相向而行、同向发力,合作领域不断拓展,实现从“极核定位”到“引擎效应”的有效转化,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也增强了成渝两地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五年来,民生福祉持续增强。五年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新增城镇就业人员累计超过700万人;五年间两地优质学校结对共建、三甲医院跨省会诊,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服务。生态环境协同治理成效显著,长江、嘉陵江流域水质持续改善,共同守护着巴蜀大地的绿水青山,让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
五年耕耘,硕果累累。每一组数据、每一个变化,都是成都“十四五”经济答卷中温暖的幸福注脚。未来,成渝间1小时通勤将成为常态,两地市民将共享更多“同城待遇”,交通、产业、民生领域的合作持续深化,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未来图景正愈发清晰。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川渝两地将继续深化协同合作,持续推动双城经济圈建设走深走实,为高质量发展写下更精彩的篇章。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刘泰山 制图 江蕊松 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