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9月,一场由罗永浩微博吐槽引发的“西贝预制菜风波”,将这家拥有370余家门店、1.8万名员工的连锁餐饮巨头推向舆论漩涡。短短三天内,西贝日营业额锐减200-300万元,创始人贾国龙连喊三个“一定起诉”的强硬表态,与罗永浩“10万元悬赏征集证据”的凌厉反击形成激烈对抗。这场风波表面是“预制菜定义之争”,实则暴露出企业在危机应对、标准认知、消费者沟通等管理环节的系统性“不专业”。当国家卫健委主导的《预制菜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草案通过审查的消息传来,罗永浩宣布“事情告一段落”,留给企业管理者的却是关于专业主义的深刻反思:在商业战场的复杂博弈中,管理的“专业性”从来不是选择题,而是生存的底线。
一、标准认知的“专业盲区”:用政策模糊地带代替商业诚信
西贝与罗永浩的核心争议,聚焦于“什么是预制菜”这一基础定义。根据2024年3月市场监管总局等六部门联合发布的《通知》,预制菜被界定为“经工业化预加工制成,加热或熟制后方可食用的预包装菜肴”,而中央厨房向自有门店配送的菜肴“不纳入预制菜范围”。西贝正是依据这一条款,坚称其“所有菜品均为现制”,并强调“做熟环节都在门店进行”。
然而,这种机械套用政策条文的“专业姿态”,恰恰暴露了企业对商业本质的认知偏差。消费者在西贝门店发现,所谓“现制菜肴”中,黄花鱼柳保质期长达18个月,冷冻西兰花存储时间更是达到24个月,这些经过深度工业化加工的食材,虽符合六部委文件中的“中央厨房豁免条款”,却与公众对“现制菜”的普遍认知形成巨大割裂。正如罗永浩在直播中质问:“保质期两年的西兰花,就算在门店加热,难道就不算预制菜?”
管理启示:商业标准的本质是建立信任,而非规避责任。当企业将政策条文作为“免责盾牌”,而非“行动指南”时,就已陷入专业主义的误区。老乡鸡主动标注每道菜“现做/预制”的做法,与西贝形成鲜明对比——后者宁愿花费42页篇幅发布《致顾客的一封信》辩解工艺细节,也不愿直面消费者“知情权”这一核心诉求。真正的专业管理,应当超越政策合规的“最低要求”,建立符合消费者认知的“最高标准”。
二、危机应对的“情绪陷阱”:用创始人权威代替系统决策
在危机爆发后的72小时里,西贝的应对策略呈现出典型的“创始人主导型”特征:从贾国龙“一定起诉”的情绪化表态,到召开“1.8万名伙伴跟罗永浩之战”的全员大会,再到宣布“开放后厨参观”“不好吃免单”等应激措施,整个过程充满个人意志驱动的“战斗式管理”。这种模式虽能短期内凝聚团队士气,却因缺乏系统性决策机制,导致危机持续升级。
数据显示,9月10日至12日,西贝单日营业额从减少100万元扩大至300万元,部分门店客流降幅超70%。更值得警惕的是,贾国龙“生意可以不做,是非必须得辩”的言论,将个人情绪置于企业经营之上——这种“宁折不弯”的姿态,看似维护了品牌尊严,实则违背了商业组织“持续创造价值”的根本使命。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曾指出:“企业的唯一目的是创造顾客”,当创始人被愤怒情绪裹挟时,顾客的真实需求便被淹没在“证明对错”的执念中。
反观罗永浩的“降维打击”,恰恰抓住了西贝危机应对的专业缺陷:他不纠缠于“是否使用预制菜”的事实之争,而是将话题升维至“消费者知情权”的公共议题,通过悬赏征集证据、直播公开质疑等手段,成功将企业危机转化为社会事件。当国家卫健委的标准草案消息公布时,罗永浩立即宣布“告一段落”,这种“见好就收”的理性策略,与西贝的“死磕到底”形成管理智慧的鲜明对比。
管理启示:危机管理的专业性,体现在用制度理性代替个人情绪。西贝若能在第一时间启动“消费者沟通委员会”,邀请第三方机构检测食材、公开工艺流程,而非让创始人站到舆论对立面,或许能避免信任崩塌。正如丹尼尔·戈尔曼在《情绪智力》中强调:“领导者的情绪管理能力,直接决定企业的抗风险阈值。”
三、消费者沟通的“傲慢基因”:用企业标准代替用户感知
西贝风波中最耐人寻味的细节,是罗永浩一行用餐时曾对服务表示“认可”,却在离店后发布“太恶心了”的吐槽。这种“当面满意、背后差评”的反差,折射出餐饮服务中“体验感知”与“企业标准”的严重脱节。西贝引以为傲的“工艺标准”——如莜面现场手搓、热菜现炒现做,在消费者味觉体验中,却被冷冻食材的“工业味”彻底覆盖。
这种感知错位的根源,在于企业长期用“内部标准”代替“用户视角”。西贝厨师长在回应食材保质期时强调“符合国家标准就可以了”,却回避了消费者对“24个月冷冻蔬菜营养价值”的核心关切;贾国龙反复强调“中央厨房不是预制菜”,却无视顾客“花高价吃复热菜”的价值落差。正如新华社评论所言:“消费者不怕你预制,怕你不告诉我。”当企业将“合规性”等同于“合理性”,用“我们的标准”代替“用户的感受”,本质上是商业傲慢的体现。
管理启示:用户沟通的专业性,始于“放下身段听反馈”。胖东来创始人于东来曾说:“没有什么完美的企业,只有愿意倾听的企业。”西贝若能像老乡鸡那样,在菜单上明确标注“食材产地、加工方式、保质期限”,给予消费者充分选择权,或许就能避免这场信任危机。商业的终极战场从来不是法庭,而是消费者的心智——赢得诉讼却失去人心,恰恰是最不专业的管理决策。
四、行业变革中的“专业进化”:从危机应对到价值重构
西贝风波最终以“国家标准即将出台”收尾,这一结果具有标志性意义:它预示着餐饮行业“预制菜模糊时代”的终结,也倒逼企业重新定义管理的专业性内涵。当《预制菜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草案将“餐饮门店预制菜使用情况纳入强制披露范畴”,企业过去依赖的“政策擦边球”将彻底失效,取而代之的是“透明化生存”的新竞争逻辑。
在这场行业变革中,真正的专业管理应当包含三重进化:其一,从“被动合规”到“主动透明”,将信息披露视为品牌资产而非负担;其二,从“工艺导向”到“体验导向”,用消费者可感知的价值代替内部流程的自我标榜;其三,从“创始人决策”到“系统响应”,建立包含法务、公关、品控、消费者洞察的危机管理体系。
西贝的教训警示我们:管理的“专业性”从来不是孤立的技能,而是对商业本质的深刻洞察——在消费者主权时代,企业最大的专业,就是承认自己的“不专业”,并以开放、谦卑的姿态,在与用户的持续互动中完善自我。当贾国龙在全员大会上喊出“跟罗永浩之战”时,或许忘了一个基本事实:商业竞争的对手从来不是批评者,而是消费者不断升级的需求。
结语:专业主义的本质是“对用户的敬畏”
西贝风波像一面棱镜,折射出中国企业管理中普遍存在的“专业主义赤字”:将政策条文当专业、把创始人权威当专业、用技术标准代替商业本质。这些认知偏差,本质上是对“用户价值”的漠视。当企业将管理专业等同于“规避风险”“赢得辩论”“战胜对手”时,就已偏离商业的初心——正如彼得·德鲁克所言:“企业的唯一目的是创造顾客”,而创造顾客的前提,是对用户保持永恒的敬畏。
国家预制菜标准的即将出台,为行业提供了重新出发的契机。对于所有企业管理者而言,这场风波的终极启示在于:真正的专业管理,不是在危机中“打赢一场战役”,而是构建一套“不让危机发生”的价值体系。当西贝将1.8万名员工动员起来“跟罗永浩作战”时,或许更应该问自己:如果把这份动员能力用在提升食材新鲜度、优化消费者体验上,这场风波还会发生吗?
答案,或许就在每个管理者对“专业”二字的定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