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所民办高中的名字,赫然写入市委市政府的红头文件,成为地方打造教育强市的战略引擎时,无数教育工作者不禁发问:为什么是它?为什么同处长三角,我们这里却没有?

11月23日,海亮科服一篇官宣文章,在教育圈荡起涟漪。诸暨全市教育大会明确提出,支持海亮高级中学跻身“全省领军高中”行列。这不再是一纸普通公文,而是一个鲜明的信号——民办教育力量,正被深度嵌入区域教育发展的核心蓝图。

对安徽,尤其是合肥家长而言,海亮高中并不陌生。三年前四十五中Z同学高中阶段赴海亮高中就读,今年顺利考入清华,正是其实力的生动注脚。
01
现象篇·海亮崛起,何以可能
在许多地区,民办学校往往被视为公办教育的补充,或在政策夹缝中求生存。然而在诸暨,海亮高级中学却被寄予厚望,明确写入《教育强市十条举措》。民办跻身官方,政策破冰先行!这背后,是地方政府对优质教育资源的迫切渴望,也是对灵活、高效民办机制的充分认可与大胆借用。这既需要“破格”的魄力,也彰显“发展”的智慧。
竞赛高考双优,硬核实力说话。政策支持并非空穴来风,海亮高中以扎实成绩赢得了这份“殊荣”。国际奥赛三年夺三金,全国决赛斩获23金,3人次入选国家队、8人次入选国家集训队并获得清北保送资格,获奖人数位居绍兴市第一、浙江省前列。


而在更受关注的高考战场,2025年其成绩单同样耀眼:清北录取9人,特控线上线409人,高分段占比稳居全市第一。自2021至2025年,关键指标持续攀升,真正实现了“高进优出、优中拔萃”的育人目标。

02
探因篇 · 政企合力,成就非凡
海亮高中,2000年5月成立的一支新军,在教育高地、强手如云的浙江凭啥能够脱颖而出,这耀眼成绩从何而来?网友一语道破天机:“真羡慕浙江的发展环境。”海亮的成功,固然离不开母体海亮集团作为世界500强的资源支撑,使其在师资、设施、课程上具备绝大多数学校难以比拟的优势。五百强企支撑,资源赋能教育!
但更深层的原因,在于地方政府敢于打破常规,主动为民办教育“铺路架桥”,探索“公私合力”共筑教育高地的创新路径。政府敢于担当,机制灵活创新,而从援藏班到特殊教育,海亮所展现的社会担当,也使其超越了单纯的“升学工厂”形象。
03
启示篇 · 对照反思,路在脚下
反观自身,我们常陷入“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困境。对民办学校,往往严防死守,唯恐其“搅乱”教育生态;对高考成绩,则讳莫如深,仿佛追求升学率与新时代教育理念相悖。这种观念束缚与政策保守,使我们难以孕育出海亮般既遵循规律、又敢于卓越的“异类”。我们所缺的,或许不全是资金,更是让优秀者脱颖而出的魄力与机制。有网友问,我们能不能打造出“海亮”?有教育专家直言:“几乎不可能。”海亮模式具有特殊性,强大资本、政府支持、产业基础共同构成了其生长土壤。完全复制并不现实。
但这不意味着我们无所作为。我们真正应学习的,是诸暨“但求所用、但求所优”的务实精神,是将民办教育视为“伙伴”而非“对手”的开放心态,是鼓励创新、宽容探索、让能者上的政策环境。观念束缚手脚,机制亟待破局!我们或许暂时没有海亮,但可以努力营造一个能让“海亮”破土而出的环境。
海亮高中犹如一面镜子,照见了区域教育发展的另一种可能。它告诉我们:教育活力源于多元,教育卓越成于合力。
当我们不再执念于“为什么我们没有”,而是转向思考“我们能为未来创造什么”时,改变的种子,才算真正落地生根。
毕竟,教育的未来,不在于复制谁,而在于能否勇敢地成为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