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商业合作中,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是了解企业状况的重要窗口。但很多人在查阅信息时,容易因误解产生误判。今天就跟大家分享一下如何正确解读企业信用信息背后的真实含义,避免踩坑!
一、被执行人≠老赖,一字之差大不同
“老赖” 的正式称谓是失信被执行人。当企业在诉讼中败诉,进入执行程序,承担执行义务的企业就成了被执行人,这是诉讼后的常规状态。但只有当企业在成为被执行人后,出现有能力履行却拒不履行、违反财产报告制度或限高令等情况,才会被列为失信被执行人。
所以,仅看到企业是被执行人,只能说明它有未履行的败诉案件,而不能说明它是老赖。自然人也是同样的道理,不能单凭 “被执行人” 标签就给对方打上 “老赖” 的烙印。
二、公司欠债,股东和法定代表人不一定 “买单”
公司作为独立法人,债务原则上由公司自行承担。只有当股东存在未履行出资义务或出现股东人格否认情形时,才需在一定范围内对公司债务负责;若股东已足额实缴出资且不存在人格混同等问题的,公司债务与股东无关。
同理,公司被执行,法定代表人通常也无需就偿还债务担责。只有当法定代表人同时是未履行出资义务的股东时,才可能被牵连。毕竟,公司债务清偿责任主要围绕公司和股东,与法定代表人职责范围不同。但当公司成为失信被执行人时,法定代表人会同时被限制高消费。
三、股权冻结≠公司有纠纷
有些人以为公司的股权是公司的财产,这其实是一种误解。股权是股东的个人财产,当股东因个人债务被起诉或者被执行了,如果债权人认为股权具有价值的,就可以申请法院对该股权采取保全措施或者执行措施,避免股东擅自处置。因此如果一个企业的股权被冻结了,只能说明这个企业的股东有纠纷被法院采取了保全措施或者执行措施,而无法推导出公司有纠纷。
四、股权冻结≠股东没钱
在企业中,股东有时候会用股权质押为公司借款提供担保,就像用房子抵押一样。一旦公司到期未还款,质押权人就可以申请法院冻结对应的股权。但股权可能只是股东资产的一小部分,公司股东可能还有房产、车辆、现金等资产。所以,股权被冻结并不能等同于股东个人财务状况堪忧,更不能直接关联到股东个人是否被执行。
掌握这些企业信用信息解读要点,下次再通过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查询时,就能做出更准确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