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瓦土墙里藏着怎样的考题
列车穿过太行余脉,车窗外柏坡岭的松针像一排排沉默的监考者。党员干部们下车那刻,鞋底碾过砂砾的声响,仿佛1949年春天电报机的嘀嗒回声。西柏坡干部培训学院的院墙并不高,却在一瞬间把都市的霓虹、文件的山丘关在门外——留下的只有“两个务必”的钟声,一下一下敲在耳膜上。

西柏坡红色教育基地
深夜食堂的一碗小米粥
凌晨一点,食堂灶火未熄,小米粥冒着白汽。值班教员把铁勺往锅沿轻轻一磕,声音清脆得像当年的发报键。党员干部排着队,没人说话,只听见粥勺与碗沿碰撞的叮当。粥入口,烫得人眼眶发潮,却又甜得离奇——甜里带着土腥味,仿佛把几十年前的硝烟也熬进了米粒。这一碗粥,像一张无形的试卷,考的是“能否把人民的日子熬得同样浓稠”。

西柏坡红色教育基地
旧书桌上的三道划痕
七届二中全会旧址,一张榆木书桌静静立在窗边。桌面三道划痕,深浅不一,像闪电劈开年轮。讲解员压低声音:当年那位彻夜批阅文件的领袖,就是在第三道划痕旁写下“务必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党员干部们凑近看,木屑翘起,像未愈的伤口。有人伸手想抚平,却在半空停住——他们忽然明白,伤口不能愈合,那是提醒后来者别在糖衣炮弹里长睡不醒。

西柏坡红色教育基地
返程列车的反向行驶
离开那天,细雨把柏坡岭的轮廓抹成水墨。列车启动,车窗外的标语缓缓后退,却像迎面扑来。党员干部们突然发现,这趟车并非驶离,而是反向开进历史深处——他们带着一道新的题目回家:如何在报表与会议之间,给群众端出一碗同样滚烫的小米粥。车轮与铁轨的撞击声里,有人在本子上写下八个字:“勿忘划痕,常熬粥香”。
夜色沉下来,手机屏幕亮起一条推送:某地基层党支部连夜修订民生清单,把“熬小米粥”写进第一条。西柏坡的风,穿过千里铁轨,吹皱了那座城市的灯火。
支持原创,本文转自【西柏坡红色教育基地官网http://www.xbpjygov.cn】,要了解详细信息,可自行访问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