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央视曝光,山东某面条厂兼职手搓飞机,一架仅需8.8万,网友震惊

飞机虽然不是火箭,制作难度没那么大,但也绝对不是谁想造就能造的。然而,最近央视《财经调查》的一则报道,硬生生把这件事变成

飞机虽然不是火箭,制作难度没那么大,但也绝对不是谁想造就能造的。

然而,最近央视《财经调查》的一则报道,硬生生把这件事变成了现实:山东邹平一间面条厂,居然干起了“副业”——手搓飞机。

而且不是遥控模型,是能飞上天、能载人的那种,关键价格还只要8.8万元起。

报道一出,社交媒体瞬间炸锅,“面条厂造飞机”顶上热搜,网友看完只剩一句话:“这也能飞?”

这些飞机到底合不合法,安不安全?

近期,央视《财经调查》的记者乔装买家,实地探访了山东邹平的一家号称可以定制“私人飞机”的神秘工厂。

但没想到一进仓库,就看到了堆满的面粉袋子,而且还有打包好的一垛垛挂面,空气中充满了淡淡的麦香。

让人不禁有些迷惑,这飞机加工工厂怎么没有航空材料?

然而现实情况比想象的更加魔幻,这家工厂压面条才是主业,至于飞行器零部件,只不过是顺手加工出来的罢了。

面对记者的采访,负责人只能含糊的表示:“这些飞机是买家自己组装的,我们只是卖套件,一切合规合法!”

这句话看似轻描淡写,却道出了一个规避监管的灰色产业链。

这些买家拿到零件后就手搓了小飞机,还把试飞视频配上了“私人飞机定制,十万以内搞定”的醒目标题上传到社交平台。

不少人都在视频评论区中留言询问价格,表示想买一架。

甚至有网友留言说:“这些人应该被国家收编、集中培养”。

需求越多,就导致这类飞机加工工厂也越多,甚至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民间影响力”。

记者曝光了这些事后,有夸他们敢想敢干的,也有质疑这些飞机到底能不能飞、安不安全的?

央视报道明确指出,这些“手搓飞机”多为“三无产品”——无合格证、无适航证、无专业飞行资质,根本就是应该被严打的灰色产业链。

但这些厂家也不傻,很是会打监管规则的擦边球。

根据交通运输部令2022年第3号《一般运行和飞行规则》,空机重量小于116公斤、燃油容量不超过20升、最大速度低于100公里/小时的飞行器,可归类为“超轻型飞行器”。

此类飞行器仅限娱乐或体育使用,不需要适航证和飞行执照,这条规则就成了这些民间工厂的“免责盾牌”。

他们以“售卖零件”为由规避了整机生产责任,理论上不构成违法,但其实有很多隐形风险。

这些小飞机是由买家自行拼装的,既无第三方检测,也无统一出厂标准,谁知道它是不是真的符合“超轻型飞行器”的标准呢?

更关键的是责任划分问题,一旦发生事故,是生产零部件的工厂担责,还是组装飞机的个人买家担责呢?

事实上也确实是这样,这些飞机大都不符合“超轻型飞行器”的标准。

就央视记者实地采访看到的部分飞机,空机重量就已经突破116公斤的上限。

而且部分使用的发动机是由摩托车改装的,最大速度也远超100公里/小时的规定。

还有些飞行器部件,在正规航空领域都被认为存在重大安全隐患,更别提这些连基础标准都达不到的自制飞机了。

还记得2025年9月的“唐飞机”事件吗,就用生命给出了沉重答案。

四川剑阁县网红唐正兴(网名“唐飞机”),在直播中驾驶着自制的飞行器起飞,但不久飞机就失控坠毁并起火了。

“唐飞机”当场死亡,上千名观众在直播间里目睹了这场悲剧。

这个“唐飞机”,2024年就花35万买了共轴双桨超轻型飞机零件自行组装,当时他这飞机可出过不止一次事故,打碎街边酒馆的玻璃都是小事,还差点伤到人,都上过新闻。

村长、邻居多次劝他不要再搞自制飞行器,太危险了,但他依旧坚持飞行梦想,最终酿成了惨剧。

现在曝光的这些自制飞机,用的就是“唐飞机”使用的共轴反桨设计,缺陷极大。

正规航空领域早就说过,这种设计在气流多变的陆地环境中极易出现风险。

如果旋翼刚度不足,急升急降或者急转弯的时候,上下层桨叶可能会发生碰撞。

更致命的是,这些飞机毫无冗余系统,主旋翼一旦出现故障,就只能是“自由落体”等死了。

其实像“唐飞机”这样手搓飞机出事儿的情况还不少呢,只是他们没有视频记录,而且大多也没闹出人命来罢了。

现在这些零件加工工厂批量出货,大量私人组装的飞行器正流入市场,如果有人在城市人群密集区飞行,一旦发生事故,后果将不堪设想。

在不少网友眼中,能自己手搓出一架飞机的人动手能力太强了,觉得他们要是换一些好的零部件,飞机就不会出事了,还夸这些人是中国的“莱特兄弟”。

但其实,这些自制飞机的技术门槛十分低,图纸多来自网络盗版资源。

通过论坛、QQ群等渠道传播,基本是个人都能拼出一架飞机来,跟积木似的。

更离谱的是,这些手搓飞机的驾驶者大多依靠短视频教程自学开飞机。

对气流判断、紧急迫降、天气影响等专业知识一无所知,所谓“飞行”不过是高空赌博。

还有那些加工工厂,它们原本是生产面条机、做机械加工的,都是合法正规的业务,而且单子也不少。

但是随着那些试飞视频在社交平台爆火,卖飞机零件的利润率超过挂面机,在金钱的驱使下他们都转向了“造飞机”。

这不是对飞行的热爱,而是对监管底线的公然挑战。

还需要明确的一点是,即使符合超轻型飞行器标准,也不意味着可以随意飞行。

法规明确要求,未经空管批准,不得在管制空域运行此类飞行器,而个人根本无法申请空域审批。

如今短视频平台上的“飞行热”,本质是制造业逐利与平台传播合力催生的危险泡沫。

这场“民间造机热”从来不是技术创新,更非“国产莱特兄弟”的复刻。

莱特兄弟的成功建立在无数次风洞实验与力学计算之上,而不是靠盗版图纸、改装零件和侥幸心理。

当泡沫越吹越大,唯有完善监管细则、强化平台审核、普及航空安全知识,才能避免更多“唐飞机”式的悲剧重演。

参考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