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后汉书》: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

“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意思是立志不贪求容易,做事不回避困难,这样才能取得成功。这句话源自东汉史学家范晔所著《后

“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意思是立志不贪求容易,做事不回避困难,这样才能取得成功。这句话源自东汉史学家范晔所著《后汉书·虞诩传》,原文为:“志不求易,事不避难,臣之职也。不遇盘根错节,何以别利器乎。”虞诩是东汉名将,为官清廉刚正,曾担任尚书仆射、尚书令等职,无论职务高低,始终坚持原则。

东汉汉安帝永初年间,朝歌一带的盗贼宁季等聚集了数千人祸乱地方,而且攻杀当地官吏,州郡拿盗贼没有办法。于是,朝廷派遣虞诩到朝歌担任主官。虞诩的好朋友为他的安危感到担忧,虞诩非常坦然地回答“志不求易,事不避难”,表现出了坚定的进取心和强烈的担当意识。志存高远,迎难而进,是古往今来成大事者的必备品格和精神追求。

春秋时期贤臣臧文仲,历事鲁庄公、闵公、僖公、文公四君,其于国于民,尽职尽责,每每受命于危难之际,为鲁国上下所称颂。

《国语·鲁语上》记载,鲁庄公二十八年(公元前666年),鲁国发生饥荒,臧文仲建议到齐国借粮。鲁庄公问谁可以出使,臧文仲主动请缨。有人问他原因,臧文仲说:“贤者急病而让夷,居官者当事不避难,在位者恤民之患,是以国家无违。”居官者只有敢于担事、不避危难,国家才能安稳、百姓才能康乐。于是,臧文仲带着鬯圭玉磬之类的名器作为抵押物到齐国去借粮,言辞恳切、晓之以理,打动了齐国国君,不仅慷慨借粮而且让臧文仲将抵押物一起带回鲁国。鲁国上下,也因此度过饥荒。

正如《史记·仲尼弟子列传》里讲的“勇者不避难、智者不失时”,勇敢的人从不回避危难,聪明的人不会错失良机。

公元76年,东汉名将耿恭驻守西域时,被匈奴大军围困在疏勒城,陷入绝境:疏勒城外,匈奴大军压境;疏勒城内,活着的汉朝官兵,不足百人。城中“食尽穷困,乃煮铠弩,食其筋革”,弓弩上用动物筋腱做的弦和盔甲上的皮革都被煮了吃了。“衣屦穿决,形容枯槁”,耿恭带领将士们仍坚守城池、宁死不降。大雪落疏勒,孤军彻夜寒。终于在最后一刻,他们等来了援军——在一个冰寒入骨的雪夜,风雪之中旌旗猎猎,仅存的将士返回玉门关、青史留名。时人评价这些汉家将士“节过苏武”,意思是其忠贞的品格,在苏武之上。

被称为清代四川才子之一的彭端淑,有一篇很有名的文章《为学一首示子侄》,其中有一段话,将难易的道理分析得很透彻:“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翻阅典籍和史书,这样不畏艰险、迎难而上的事例屡见不鲜。无论在承平年代,还是在峥嵘岁月,总是有不怕牺牲、不避危难的仁人志士迎难而上,解时局之围困、成不凡之事业,推动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

◎本文原载于《中国纪检监察报》(作者:刘同华,郝思斯),内容略有删减,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图片由豆包AI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