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孙海波 云南省红河州蒙自市 ——一座伟大的红色城市

金秋十月,硕果累累,我和几位同学、朋友一行五人在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建水古城旅居。清晨天色微微发亮,天上飘着柔柔的

金秋十月,硕果累累,我和几位同学、朋友一行五人在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建水古城旅居。清晨天色微微发亮,天上飘着柔柔的细雨,在酒店匆匆忙忙用完早餐,踩着路上的积水叫了出租车,赶到了建水汽车总站,坐上了公交车,冒着绵绵秋雨,一个小时多,一路谈笑风生,到达了蒙自市。

蒙自是一座具有浓厚红色底蕴的城市,1928年中共云南第一次代表大会在此召开,这里闪耀着革命先辈的精神之光,也让蒙自成为云南革命的摇篮。西南联大蒙自分校所在地,1938年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在蒙自设立分校,朱自清、闻一多、冯友兰等一大批著名教授在此任教,创办了学堂,设立了诗社,宣扬了抗日救国思想。滇南抗日指挥中心,国民党第60军、52军等驻扎于此,蒙自的学生也通过上街下乡贴标语,设献金台等方式支援前线。另外,蒙自还是中国民营第一条铁路,云南第一个邮箱政所,中国第一个海关所在地。铁路工人运动的第一,1929年,个碧铁路蒙自车站党支部组织了云南铁路史上第一次工人大罢工。

到达市区以后,打着雨伞,迫不及待的参观游览了西南联大蒙自分校旧址,虽然是AA级景区,但由法式历史建筑群构成,包括哥胪士洋行,蒙自海关等建筑,2011年建成的纪念馆免费向公众开放,承载着抗战时期西南联大“刚毅坚卓”的精神传承。1938年4月,因昆明校舍不足,西南联大文法学院迁至蒙自,设立蒙自分校,同年5月4日分校正式开学,师生开展抗日宣传,创办民众夜校及社会调查,文法学院9月迁回昆明。我作为一名河北工程大学文法学院的一名老教师,此时此刻,心情百感交集,有着极其复杂和沉重的心情,陋室里的精神之光,破旧的教室,简陋的宿舍与师生们刚毅坚卓的校训形成强烈对比,让人们即为抗战时期的艰苦动容精神,更被他们在困境中坚守学术,救国图存的信念深深震撼。我和刘娟、刘海霞同学都是电大中文专业的第一届毕业生,还有书法家、自媒体人冀学武老师,深圳市疾控防疫中心常改凤主任。我们一行5人行走在当年朱自清、闻一多等学者走过的小径,仿佛能听见煤油灯下的读书声与讨论抗日的呐喊声,这种穿越时空的共鸣,会让人更懂教育救国的重量,也如今对学习和生活多了一份敬畏与珍惜。

参观完了西南联大,我们观看了南湖公园,有瀛洲亭、揽胜楼、革命烈士纪念碑、闻一多纪念碑,形成三岛六桥布局。湖岸垂柳成荫,枝条垂至水面,偶尔有红鲤摆尾,惊起一串细碎的水花,搅碎了水中云影天光。岸边的茶室里飘出淡淡的茶香与湖光山色相融,让人想起“春和景明”波澜不惊的惬意。

冒着淅淅沥沥的秋雨,我们从蒙自总公司客运站,打私家车到达蒙自碧色寨景区,景区在蒙自市城北部10公里处,东靠犁耙山,西临长桥海,由火车站、村庄及自然景观组成。是国家AAAA级景区,该景区保留着滇越铁路与个碧石铁路交汇枢纽的历史遗存,拥有法式建筑群,老火车站及铁轨等景观,因电影《芳华》《无问西东》取景而重新进入公众视野。个碧临屏铁路全长177千米,轨距600毫米,因途经个旧、碧色寨、临安(建水)、石屏等地,史称个碧临屏铁路。于1915年4月开工,至1936年10月全线通车。它创下了中国运营铁路的几个之最:铁路轨距最小,仅600毫米;运行速度最慢,平均时速25千米;修建的时间最长,长达21年零5个月;机车和车厢最小,仅为准轨铁路的三分之一。此铁路从倡修筹款到全线通车,经历了从满清到民国改朝换代的动荡,在运营时期经历了抗日战争的洗礼。

我们一行五人冒着绵绵细雨尽情地、欢快地拍照留念。站在碧色寨的黄墙红瓦下,看着延伸远方的米轨铁路、老邮局的窗棂依旧,法式时钟的指针仿佛还停留在盛极一时的年代,那些留存的信号灯、旧车票、检修工具都成了凝固的历史印记,仿佛一脚迈入了被时光定格的旧时光里,这里百年前的寸轨铁路活化石,没有城市的喧嚣,只有铁轨接缝处的锈迹,老站台的斑斑木柱,在滇南的阳光下静静诉说着过往,让人直观感受到近代铁路交通给西南边疆带来的变革与碰撞。

中午时分,绵绵秋雨还没有停下的意思,我们在当地吃了特色的米线、小菜和烧酒,朴实醇厚的老板用汽车送我们到达了蒙自市。

最后一站,详细参观了蒙自州政府、红河会堂、博物馆,高大宏伟的建筑,透着南方的秀美的建筑物与山水相映,草坪上的椰子树挺拔秀丽,我们拍了外景以后,迫不及待地走进博物馆参观和拍照留念,馆内展厅顺着时光铺展,旧石器时代的石器带着泥土温度,西南联大蒙自分校的手稿,老旧片藏着烽火中的书香,彝族、哈尼族的刺绣服饰缀满银饰与彩线,映出边疆民族的鲜活烟火。阳光透过高窗洒在展柜上,老物件与现代展陈相映,即有红河两岸的历史厚重,又有滇南小城的温润气息。

下午4时多,我们匆忙从博物馆赶到蒙自汽车客运总站,我们踏上了返回建水古城的客车,汽车渐行渐远,蒙自市的轮廓在红河两岸的绿意中淡去,可这座滇南小城的烟火与温情,却深深烙在了我的心头,离开时才发觉,打动我的不仅是山水风光与特色美食,更是蒙自人骨子里的温润平和,是历史沉淀下的从容底蕴。此程一别,滇南的风,红河的水,小城的暖,还有那些沉淀在文物中的智慧,勇气与温情,不仅是蒙自的宝贵财富,更成为滋养心灵的力量,让我对这片土地多了一份敬畏与卷帘,这一切都成了难忘的念想,愿他日再赴这片土地,重寻这份藏在时光里的美好。

2025年11月6日

图文作者 孙海波 编发 常小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