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有云:“树高千丈,叶落归根。”
树木无论生长得多么高大,落叶之时终究会回归大地;人无论漂泊得有多远,故乡始终是最温暖的归宿。

倘若在老家没有房子,即便重新踏上故土,也仿佛是在他乡做客,难以寻得那份归属感。
老家有房,无论在外遭遇何种境遇,永远都有一条退路,能让人内心安宁。
01、异乡漂泊,孤独无依
《西游记》里讲:“宁恋本乡一捻土,莫爱他乡万两金。”
人皆有怀旧情结,对于曾经拥有的一切都倍感珍贵,时常沉浸在回忆之中。
故乡亦是如此。我们在他乡,无论邂逅多少新奇有趣的人和事,总会不自觉地与故乡的过往作比较。
生活顺遂时,会笑着回忆故乡的点点滴滴;生活不如意时,对故乡的眷恋便愈发深沉。
家乡是记忆的源头,永远不会干涸,那里珍藏着我们或喜或悲的过往。
常言道:“距离产生美。”
所谓的乡愁,源于背井离乡;所谓的怀念,是因为今昔不同。
离开故乡越久,就越需要故乡作为精神上的寄托。
在异乡生活多年,无论是生活习惯还是语言,似乎都已融入当地,但一开口的乡音,却瞬间暴露了自己的“出身”,仿佛是一个无法解开的心结,时刻提醒着我们从哪里来、最初的起点在哪里,以及自己“外来者”的身份。
倘若在老家没有房子,回乡就如同住旅馆,始终缺乏那种归属感。
02、老家有房,心有所依,身有所栖
有人说:“异乡只有居住的地方,没有真正的‘家’。”
确实,在外漂泊时,我们因工作四处奔波,哪里方便就搬到哪里,说到底都是为了生存。
对于这些地方,不会过多留恋,更不会觉得可惜。
除了老家,这些地方都只是人生旅程中的“中转站”,因为数量众多,所以不值得留念。
对于人而言,家有一个便足矣,家太多了,反而会稀释对家的那份眷恋之情。
沈从文曾说:“我人来到城市五、六十年,始终还是个乡下人。不习惯城市生活,苦苦怀念我家乡那条沅水和水边的人们,我感情同他们不可分。”
他北漂了66年,直到80岁时才终于回到了凤凰老家。听到久违的傩戏,他顿时泪如雨下,激动地说道:“这是楚声,楚声!”
这种乡土情结,自小就深深烙印在我们的内心深处。年轻时,我们义无反顾地离家远行,无论距离多远都不曾犹豫;直到年纪渐长,归乡的渴望才愈发强烈。
在老家有一所房子的人,无论年纪多大,都有一条退路:有一个随时可以回乡安居的通道,内心才会感到安宁。
未来,无论生活过得如何,都不必担心晚年要在异乡度过,因而感到踏实。
03、故乡有房,亲情长存
人生有四大幸事,其中之一便是“他乡遇故知”。
由此可见,即便我们远离故乡,但情感的联系依然紧密,碰见老乡就仿佛拉近了与家的距离。
在故乡留一所房子,就等于有了一个随时回家的理由,能满足每一个回乡的渴望。
想象一下,在熟悉的远方,有一所房子在等待自己归来居住,心中便充满了期待。
古人云:“礼尚往来。”
只有相互往来,走街串巷,亲情才不会变得淡薄。
否则,若没有一个可以相聚的场所,亲人的相聚也就失去了盼头。
倘若故乡没有房子,没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甚至连回乡的念头都懒得有,家也就如同散沙一般,四分五裂。
有人说,家就是用来牵挂的。没有牵挂,便不会在意;没有牵挂,便不会有怀念。
老家的房子,就像一根无形的线,将“飘散”在五湖四海的孩子紧紧相连,让亲情得以延续,形成“薪火相传的链条”。
曾经,我们努力赚钱是为了让家变得更加温馨、幸福,但如果亲情都淡薄了,即便物质生活再好,也难以找回从前的美好。
这就像拣了芝麻丢了西瓜,赚够了钱却失去了“家”,这才是人生最大的遗憾。
04
失去老家,人就像无根的浮萍,无论漂泊到哪里都难以找到真正的归宿感。
老家尚在,就有一个可以退守的后盾,让人无需心存顾虑。
如果混得好,那便是“荣归故里”;如果混得不好,也有一个最后的保障。
正是对落叶归根的执着追求,才让我们在求生存的道路上,没有失去国人独有的那份人情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