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到印度将成下一个超级大国这类标题,你难道不会忍不住翻个白眼吗?
最近我也刷到一条存在争议的视频,视频中正在讨论印度是会成为超级大国还是超级垃圾场,该视频的发布者是一位印度博主。
视频起始之处,他便呈现出极为冷静之态,意欲为印度正名,外国人以为印度落后,并非印度真的落后,而是印度不擅讲故事。
这话听起来有点耳熟?没错,这正是许多印度网络言论的典型逻辑:问题不在现实,而在包装。
事实是一方面莫迪政府大肆宣称GDP增速连续三年超6%,另一方面恒河岸边有堆积成山的电子垃圾与塑料废弃物。
谓之超级大国?它连垃圾都处置不好;谓之超级垃圾场?它却又制造出了月球着陆器、发射了国产五代机。这种割裂之感,让人不禁想问印度究竟是在兴起,还是在堆起?
印度2023 - 2024财年GDP增长率为6.7%,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2024年4月《世界经济展望》中预测其2024 - 2025财年增速将维持在6.5%左右,也算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位居前列。
更不用说其在航天、IT外包、制药等领域的优异表现了 ,2023年8月印度月船三号成功登陆月球;全球近60%的仿制药由印度生产;就连马斯克都表示,印度将会是特斯拉的下一个市场。听起来是不是很超级大国的范儿?
可是问题就在于,那些高光时刻大多就只照到印度的那么一小部分。将镜头拉远,呈现出另一番景象:根据印度中央污染控制委员会(CPCB)2024年最新报告,印度全国日均城市固体垃圾产生量约14.9万吨,其中约32%未经分类处理直接露天倾倒。
德里、孟买、加尔各答这些大城市的空气污染常年在全球稳居最差行列;而恒河这条被好几亿人当作圣河的水流,还要承受工业废水、生活污水以及没火化的尸体。
有人会称,我们国家不是也曾有过这样的时刻吗?是的,但关键差别在于治理能力与执行效率。
印度是联邦制,种姓社会繁杂,地方和中央还常角力,这致使即便最基本的垃圾管理政策都难以在全国推行。
比如说2016年开展的清洁印度行动,原本想法不错,不过八年过去了,好多城市不过是把垃圾从街上运到郊区,换个地方发臭罢了。
而印度的经济潜力正被自身的环境问题产生反作用影响,世界银行2024年发布的《印度环境可持续性与经济增长》报告显示,空气和水污染每年致印度经济损失约2800亿至3000亿美元,该金额约占当年印度GDP的8%到8.5%。
也就是说,即便GDP的数字看似颇为不错,也有相当大的一部分被脏空气与毒水源在不知不觉中消耗掉了。一个连干净水都难以保障的国家,又如何去吸引高端制造业以及长期投资?
2025年了,全球正加快向绿色转型的进程,如果印度还按着先污染后整治的老办法走,不但可能受到碳关税限制,更有可能在国际供应链中慢慢被排除在外。
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自2023年10月起已对钢铁、水泥等高碳商品征收额外关税,而印度的钢材、混凝土等关键出口行业的碳强度较国际平均水平高出约20% - 30%。还想借助廉价劳动力和宽松环境标准捞好处吗?时期已不一样了。
自然印度并非绝无希望,年轻人口众多能带来红利、英语是长处、内需市场相当广阔,这些全是真真切切的资本。但超级大国不是光靠喊口号就能实现,得有系统的治理、可持续的生态以及公平的社会结构来支撑。
若仅盯着GDP排名与航天成果,对堆积成山的垃圾视若无睹,这样这样的所谓兴起恰似沙滩上的城堡,一旦潮水来临,便消逝无踪。
所以别再去询问印度会不会成为超级大国,真正的关键在于:它有没有胆量去直面自己既是硅谷旁的后花园又是垃圾环绕的围城的双重身份?
要是没办法在增长和治理之间找到平衡,超级垃圾堆或许不只是吓唬人的话,而是已经成为的事实。
其实一个国家是否伟大,不在于它能发射多少颗卫星,而在于它能否让每个孩子喝上一口干净的水,GDP涨得再快,不如先把厕所建好用起来,把恒河的垃圾捞干净 —— 毕竟连老百姓基本生活都顾不上的国家,再高的增长都是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