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温氏的起源
温氏,是中华姓氏中一个古老而著名的姓氏温氏,起源于夏代,距今已有约四千年的历史。夏代历史上有“太康失国,少康复国”的事件。少康帝复国是消灭了有穷王寒浞(zhuo)后才恢复了夏王朝政权的。在消灭有穷王的过程中,有一个叫“平”的人功劳很大,被少康帝封到了一个有温泉的富庶之地,作为夏的一个属国,该国因境内有温泉而称温国,立国者“平”就以国为氏称温平,这位温国的立国者温平就是温氏的始祖。 夏代温国的就在现在河南省温县一带,温国的都城史称温城,位于温县西南13公里处的招贤乡上苑村,现在是河南省人民政府文物保护单位,温县历来是天下温氏寻根谒祖的圣地。
中国最权威的姓氏研究机构——华夏姓氏源流研究中心,于2008年4月19日在江西上饶召开了专门的研讨会——中华百家姓氏源流温姓氏研讨会。会议通过对大量历史资料的研究,确认《温县志》、《路史》、宋朝沈括《温氏谱序》、唐朝温佶碑和唐朝温邈墓志所载温氏源出夏代温国一说较可信,温佶碑和温邈墓志更是清晰地记载了温国立国君是平公和太原堂温氏形成等历史。
温氏全国有人口200多万,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16%,在当今姓氏统计排名中排名第104位。温氏在中华民族的起源与发展进程中,和其他姓氏一道,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南方温氏的始祖寻源
南方温氏快速发展于江西石城温氏同保公,同保公为浙江钱塘太平温氏皋公十世孙少四郎之子,少四郎,讳源宗,任团练使,生于唐长庆三年(公元823),于唐开成元年(公元836)从于邑长安里虎溪(即赖村虎井,今属宁都)迁虔化县石城场(后升格为县)丰义里,即石城温坊檀树下开基,为石城温氏初祖,配何氏,夫妇合葬柏林里,继配吴氏,生子一同保,同保字太位生于唐大中元年(公元847年)殁于后梁龙德元年(公元92年),葬福建省宁化县永丰里下坪郭前排虎形,乙辛兼辰戊。同保自幼聪慧过人,勤奋好学,后习童子试,补生员。后梁开平三年(909),同保公卜居本县柏林里野芋窝(今岩岭堂下)开基,为石城温氏发派祖。祖妣赖氏(公元843—922年),生九子:元春、元夏、元秋、元冬、元尚、元高、元林、元兴、元旺。诗云:同保九子九支分,春夏秋冬岁转轮。尚有高林兴且旺,簪缨世胄焕人文。
三、同保公的思想,影响了温氏后代1000多年的发展
(一)不求安逸、开拓创新
客家人,是一个在迁徙过程中壮大和发展起来的民系。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中原汉人为避战乱发生了五次人口大迁徙,大量的中原汉人南迁至赣南石城及其周边区域,然后有的向闽西迁徙,有的向粤东迁徙。在这些区域内,南迁的中原汉人与当地土著相互同化,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终于形成了客家民系。然后客家人又不断的向其它省份迁徙,并不断的向海外播迁。
同保公是典型的客家人,不断的迁徒、不断的开拓创新,不断的完善和壮大自己。同保公随父亲少四郎(温源宗)居住于石城温坊檀树下,父亲为团练使,他自己则亦读亦耕,生活过得也算安逸和舒适。后来由于社会动荡,温坊村地处石城场,外来人口剧增,很难有更大的发展;同保公在游学期间曾到过岩岭堂下,被那里的山清水秀、旖旎风光、肥沃的土地所吸引,为了发展家业,为了壮大氏族,他毅然放弃了条件不错的家园,携家迁到堂下村,开创新的家园,开地草创、伐木营居、尚耕读、勤稼穑、广基业、生息繁衍,首开奕世之基”。他迁到堂下以后,刀耕火种,建村立寨,广开田土,发家致富,通过辛勤耕耘,开创了较为富有的家业。
同保公没有满足于现状,更不想让自己的儿孙安于现状,他敏锐的意识到,堂下村毕竟山高皇帝远,交通闭塞,地域狭小,没有更大的发展前景。要壮大氏族,要使后代有更大的前程,必须让他们走出去,去磨练自己,去发展自己,去争取更大的发展。待九个儿子都成人之后,他不顾妻子的儿女情长,又一次作出了一项重大而又正确的决定,将九个儿子分散立业,自己也隐退异乡立馆教书,以锻炼后一代的能力。他将九个儿子召集在一起,将堂下的祖业交给长子元春打理,其他八个儿子每人分给一定的银两,然后各自外迁,自寻安家立业之地发展家业,待安定之后再向堂下报平安。元夏迁到福建宁化石门山,元秋迁到福建宁化乌村石下,元冬迁到福建清流温家山,元尚迁到温坊,元高迁到木兰,元林迁丰山夏亨,元兴迁城北,元旺迁小松耸江(元旺公后一支迁福建上杭县蓝溪渡、一支迁江西广昌县尖峰乡),九个儿子各自寻找到了新的天地,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他们在不断创新中,取得了不断的壮大和发展,实现了父亲温同保的意愿。
在其后岁月中,温氏族人传承了这一祖训,选择有利时机和地点,不断地向外播迁,其后代子孙播散到全国各地及世界各国,他们在迁徙过程中,得到了不断的壮大和发展。
(二)耕读传家,造就了温氏家族人才辈出
同保公形成了耕读传家的理念。他深知无论是从事何种职业都离不开文化知识,有了较好的文化知识,做什么事情都能事半功倍。受父亲的影响,其九个儿子除了元尚后来入仕为官,曾任山东副使外,其余八个儿子均属亦耕亦读。他们虽然过着耕读的生活,但是没有放弃对儿孙学业上的培养,后来从同保公的六世孙温革开始,将教育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也造就了温氏族人中进士、举人、贡生、庠生及入仕为官者不断涌现,人才辈出。这正是温同保所开创的耕种不忘读书的结果,他那耕读传家的追求,在后代中得到了丰厚的回报。
(三)注重天时、地利、人和,为家族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同保公在风水学上造诣颇深,讲究天时地利人和,深深的懂得,家族要发展、要兴旺、要壮大,离不开天时地利人和这三个要素。
同保公发现了堂下村是块风水宝地,堂下,是一块天然的小盆地,四周青山环抱、竹木参天,小溪清泉汩涌、终年不枯,阳光照射充足、土地肥沃,遍山花草树木、风光旖旎,这里山高路远,不易受兵乱冲击,环境极为安静,是一处世外桃源。风水学的角度看,这里对龙川、靠象山、近龟石、傍甘泉、依蛟潭,吸大地之灵气,纳日月之精华,聚成了一处难得的风水宝地。他毫不犹豫的迁居到堂下,重开基业。从此造就了以后温氏家族的辉煌。同保公对地利的严格选择,也影响了后代外迁对居住地的认真选择,后代在选择自己的开基之地时,都进行过严格的地理考究,都选择到了自己最为满意的开基之地。
识时务者为俊杰,同保公在温坊已经过上了较为安逸的生活时,突然社会动荡起来,兵乱不断,这时的天时对在温坊的发展造成了影响,甚至可能是灾难性的影响。同保公感到天时的不利,毅然放弃了熟悉的故土和温馨的生活,极为正确的,迁居到了堂下开基,躲避了战乱。当社会较为安定的时候,他又一次利用了天时,将居住在堂下的八个儿子推向了外面,走向了四面八方。同保公的择时发展观,为温氏家族的壮大,起到了指导性作用,影响着一代又一代温氏族人,要顺天时为。
家族的友爱,邻里的团结,家庭的和睦,达到人和,是同保公做人的追求,他的人生之中可以得到充分的体现,在封建社会里,一夫多妻已习以为常,而同保公则终身而一,一夫一妻,恩恩爱爱,相敬如宾;他亲自教授儿孙读诗书、习礼仪、懂道德、尊老幼、爱兄弟,并率先垂范,营造了和睦的家庭氛围。九个儿子都已成家立业之后,他交出了管理家庭的权力给长子元春,又鼓励和资助其他儿子各奔前程、自创家业,自己当起了教书先生,安享晚年。为儿孙们树起了一面旗帜,激励着他们团结友爱,奋发向上。
同保公为人仗义,救苦济贫,远近闻名。只要有人有难,他都会伸出援助之手,其品德、其情操受人尊重。从而邻里之间,姓氏之间都团结齐心,营造出了极为安定的人文环境。
很好的利用好天时地利人和这三要素,争取最为有利的环境,为以后温氏家族的发展壮大,打下了理论基础。
(四)艰苦创业,勤俭节约,以发展壮大家族为己任
温氏外迁时,大多都是荒无人烟的处女地。他们不怕辛劳、伐木建房、挥锄开田、刀耕火种、白手起家,渴了喝一顿山泉水,饿了吃几颗烤山芋。家庭富有时,同样做到勤俭节约,不浪费一文钱,积累资金用于再生产,教育后代要勤俭治家,娶妻多要善良贤惠,相夫教子,儿子长大成人后,经常鼓励他们寻找新的天地,去开垦、去创业、去立家,把发展壮大家族为己任。后代也遵照祖训,开始一轮又一轮的艰苦创业程,他们凭着对家族的责任,凭着坚强的意志,硬是给当地带来了翻覆地的变化,留下了许多遗址,留下了一个又一个叫“温家”的地方。
四、铅山石塘温氏的来源
铅山石塘温氏来源于江西石城温氏同保公第九个儿子元旺公,从江西石城县迁福建上杭县安乡洪山塘开基。生活200多年后,宋朝年间,我们这脉追认上杭温氏始祖考九郎公(上杭县蓝溪渡附近)为一世祖,上杭现有温姓人口约一万余,分布于12个,乡镇,28个村。
石塘温氏祖是九郎公十三世祖新公第四个儿子玉公脉下,十四世祖玉公是我祖。明万历年间,烟草从福建开始引进中国,上杭、永定烟草业的兴旺发达,带来了商业、手工业、交通等多种行业的繁荣,广大烟农受益良多,大批烟商也开始发家致富。在清初1650年前后,十四世祖玉公从上杭县来到邵武府和平镇,以种植烟叶、经营烟铺为主业,在邵武府,玉公生十五祖贤公,贤公生十六祖才公,才公生十七祖耀公,耀公生十八祖琬公。
石塘温氏始袓温碗琮(生于1755年---卒于1824年),有记载世派为温氏59代,上杭九郎公后代第18代,为了家族的发展,琬公温琬琮在1780年前后从邵武府迁往铅山石塘镇继续种植烟叶、石塘街上经商烟铺为主业,现已二百五十年左右,铅山石塘温氏宗祠建成已有二百三十多年的历史。琬公后传统字派是和、秉、喜、梦等。
五、石塘温氏宗祠
散落在城乡的姓氏宗祠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印记,也是中华文化的遗存。从宗祠建筑的规模、风格可以看出当时当地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宗祠是家族制度的产物,从内容到形式都带有家族的烙印,但它又是劳动人民的创造,凝结着人类文明的精华。当下人们重新审视历史和传统文化的时候,祠堂已越来越少,并潜伏着消亡的危险,而铅山石塘温氏宗祠有一定的代表性。
(一)温氏宗祠坐北朝南是一座230余年的封闭式客家堂字屋古建筑,遵循“人因宅而立,宅因人得存,人宅相扶,感通天地”的风水规则。长40米,宽20米,上下厅五拼结构,高7米,之间有厢房连接,并有四个小门与外界相通,禾基有两个侧门与外界相连。
(二)其基本结构是在中心轴线上为二堂堂屋,两侧加横屋,左横屋的长、高、房间数都远高于或多于右横屋。
(三)从前到后分牌楼、照墙、五个石旗杆墩(有成就家族的才可在家族牌坊竖旗杆石墩越多越大成就越大)、半月形的池塘,朝门、大禾基(中央有一个八卦钱图腾)、踏步、下厅(血料糯米石灰砂浆夯实拍打而成)、天井、上厅、后背。
(四)温氏后人壮大,主要沿着宗祠左边发展居住。
六、温氏宗祠主要特点
(一)注重风水
1.为了不忘自己是同保公后代,建筑呈同字形(左边长于右边“同”字框造型),左重右轻,左为阳,右为阴,左边发展为助长正气(左边房子墙高于右边10厘米左右),体现同字楼结构。
2.主楼对着石塘河流而建,顺水,牌楼门侧面开,而不冲水。
3.屋后建围墙,以防外人动土而伤了本屋的“龙脉”,屋后种植果树,后人要硕果累累,屋左边种植高大的树种,人工风水涵养林,预示后人要一枝升天。
(二)注重耕读
1.建筑以家族为单位,突出防御功能,讲究风水朝向,集生产、生活、文化、教育和防御于一身的,有公共水井、厕所、库房、禽畜圈,功能完备。
2.站在天井里的话,我们可以看到四周都是厅堂,任何一个厅的位置都可以看到其它三个厅,且采光很好,这四个独立的厅各有不同的使用功能,天井的左右两边又各有一个小厅,设学堂、书房、学堂是供小孩子读书求学的场所,上厅是议事厅,是宗族祭祀讨论大事的地方。
3.是农耕社会自然经济的缩影,有一个称为大“禾基”的空地,它是用来晒烟叶、用风车、砻、碾、磨等加工农产品的场所。
(三)注重周边环境
充满田园韵味,屋前有大片的农田、池塘,左边有高大树林,起着固水土、挡风沙、涵养水源、调节气候和保护房屋的多种作用,当地称为风水林”,右边是菜圆,提供生活所需,宗祠前后,开挖了一条溪水弯弯绕绕从屋前后流过。
(四)温氏宗祠个性特征
始祖温琬琮到石塘后,善经营,做公益,1789年前后捐助获得监生衔(七品官),授封温琬琮母亲品德高尚、仁慈恩惠、年长高寿为孺人(1786年已故),嘉庆十九年(1814年)正月,清廷复开捐官,始祖温琬琮(当年正好60岁生日)捐白银6820两;(当时一两相当现在150---200元),获同知官衔(正五品相当现上饶市副市长),诰授始祖“奉政大夫”,封大小夫人为“宜人”,并赠“奉政大夫”牌匾一块,挂在前厅,授始祖和大小夫人穿正五品官服的待遇,允许竖正五品旗杆(旗杆,作为家族的荣耀与功名、地位的象征,是功名成就的标志,激励后代读书仕进、成才立业、流芳百世)。
同年温氏宗祠参照正五品规格(踏步比一般房屋踏步更宽,下厅地面设女辈、小孩跪拜、惩戒区,大门青石撑杅为龙腾云海、吉祥如意的形状),进行重新装修,用五个八边形底座竖大旗杆(商人使用八角形旗杆墩象征着他们八面玲珑八方来财)。并进行隆重的60寿庆,请画师画像一幅留给后代至今。
(五)整栋房屋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1.在一定意义上,它见证了客家人几百年甚至上千年历史的沧桑变化。所反映的是当时的社会生产、生活方式及科学技术水平、工艺技巧、艺术风格、风俗习惯等。
2.温氏宗祠是堂屋建筑,是北方四合院和注重安保的客家土楼结合体,建筑分布均匀合理,结构严谨,形制统一完美,既整齐又有变化,饱含规矩美、变化美。灵动秀美的窗棂、瓜筒,都透露出那个时代的文化信息和美好愿望。表现了古人智慧、灵感、才情和想象力,有较高的建筑艺术价值。
3注重天时地利,讲究风水。是具有鲜明风水特色的古建筑,反映了源远流长的历史和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民俗文化,在建筑史、艺术史以及其他文化上都有重要的价值。
4注重人和,同字楼建造,告诫温氏后人是同保公的后代要永远记得 :我们是同族、同宗;族人要同心、同德;上下要同声、同气;家人要同甘共苦、同舟共济。
(六)温氏宗祠的意义
1反映了客家人在农业文明的基础上,历经艰辛的长期迁徙,为适应新的自然环境而创造出来的,全面体现了客家人的生产技术水平和精神文化面貌。
2. 反映了客家人从北到南,千余年不断迁徙,寻到的落脚生根之地,大多是在深山野地,要开荒生产、建造家园,又要与当地土著斗争、磨合,乃至和谐相处;形成了吃苦耐劳、开拓进取、包容开放、团结奋进的客家精神;有敬祖睦宗、重教崇文、诵诗放歌的客家文化。
3.是北方四合院和南方土楼建筑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原文化到南方演变后,与铅山商业文化的再结合,使客家文化再一次提升。
七、温氏宗祠的修复
(一)温氏宗祠修复的目标。充分挖掘温氏的客家特色文化,上饶集中营旧址文化(曾经关押过新四军战俘),铅山县第九区苏维埃主席温文炳烈士(方志敏二次入闽作战向导和闽赣红色交通线联络员)旧居红色文化,融入现代的展现与表达方式,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基地,既可以凝聚人心,也可以成为打造一台红色文化、家族文化和村落风俗文化的旅游品牌。打造成红色教育、养老、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将体育锻炼、娱乐生活等功能一体,进一步加强邻里交流营造和谐乡风,让宗族和村落风俗文化的“根”和“魂”回归。
(二)温氏宗祠修复的必要性。“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优美古诗句中描写的古村落,传承着中华民族文化和历史,拯救温氏宗祠老屋,留住古村落,守住“乡愁”,既需政府支持,加强规划,投入必要的资金,也要充分发挥村民的主动性、积极性,让村民共同参与。温氏宗祠老屋不仅承载着住户一生的回忆,更是温氏祖辈传下来的老宅子,再破再烂,也舍不得拆毁,是因为这些民居建于清中期年间,具有相当的文物价值,历经岁月沧桑,已然破败不堪,是名副其实的危房,梁木朽坏、墙壁坍塌、屋顶漏雨。每次遇到台风大雨大雪天气,镇村干部都要上门来做安保工作,在乡村振兴战略中,也影响了当地的形象,温氏宗祠修复行动,不论从文物保护工作角度,还是村庄整治的需要,修缮都是一件大好事。
(三)温氏宗祠修复的资金。温氏宗祠修复,希望纳入红色教育基地建设,纳入“拯救老屋行动”,使文物建筑的活态保护和有效利用双赢。一方面是温氏后人的夙愿,另一方面是文保工作需要,“宗祠修复行动”的实施恰逢其时。修缮老屋,争取上级资金占修缮总额的50%左右,其余由温氏后人自筹,在自筹部分中,除了直接出资,还能通过投工投劳、废弃原料置换、拆借等途径变相抵扣修缮款。
(四)温氏宗祠修复的初步要求。真正让温氏老祖宗传下来的祖业,又在乡间一间间竖起来了,而且还在不破坏原貌的基础上设置了防潮设施,增建生活设施和卫生间、重新铺设各种线路等,打造原生态的乡村风貌,修复后能为温氏后代和周边村民提供生日喜庆活动地。同时吸引着大批摄影爱好者、美术家、艺术院校学生来村里采风、创作,游客也渐渐增多,让老村庄热闹起来。温氏宗祠修复后的长远发展。做到“共建共享”,保护好优良的生态环境、古朴的客家民风民情,积极营造一种简约、质朴、生态、低碳,亲近自然、回归自然的乡村生活。
八、石塘温氏始祖带给石塘的传统文化--桥灯
(一)石塘桥灯是石塘古镇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二百五十余年前,铅山石塘温氏始祖温琬琮将桥灯从福建邵武和平镇带到石塘,并与石塘南来北往的经商文化高度融合,历经几百年后还经久不息。一般每年正月的十三桥灯演出,为了表达对温氏祖先的敬重,桥灯出演要从温家宗祠开始,第一板灯要由温氏德高望重的后人先接,演出完龙头龙尾和温氏后人出的灯要放在温家宗祠续香火,直到正月十五日化灯为止。
(二)温氏版的石塘桥灯自唐开始,至今已有1200余年历史。桥灯前有龙头,昂首而立,后有龙尾,中间龙身,由数百条长板凳首尾相连而成,每张板凳上装有2个灯笼,有红、绿、白、黄、紫等多种颜色,每张板凳即一桥,一般一户一桥。龙头是桥灯的灵魂,德高望重的村民把龙头、力气大的举龙头。春节刚过,开始制作桥灯龙头。先用竹篾扎出框架,再裱上油纸,然后用五颜六色的纸片贴上鳞片。胡须是用五彩布条裁好粘贴上去的,现在用发光灯泡点亮触角。正月十三日下午,将制作完成龙头龙尾请到社公届,家家户户把自家板桥接上,等待晚上出灯,夜幕降临,在震天土铳声、鞭炮声中,举行祭祀仪式后,桥灯带着两条龙灯,几十种花灯。花灯可分为:宫灯式、花瓶式、楼阁式、牌楼式、花篮式、古亭式、牌坊式、象征式、花,船式、鼓灯式、禽式、兽式、虫式、鱼式、花草、树木、珠式、球式、香包式、吊牌式、器皿式、龙灯式、走马式、提龙式、架花式、十二生肖等数十个品种开始游灯,桥灯队伍到石塘长街上,挨家挨户走一遍,当桥龙灯游扯到自家门前时,一定要放鞭炮迎接,把喜气迎回家,把财神请到家。到了温家祠堂里、晒场或操场上等开阔地带,就要盘灯。盘灯是迎灯过程中最富技巧的表演,需要龙头、龙身、龙尾相互配合。每年都有固定的盘灯地点。特别讲究花样陈式,主要阵式有铁索箍、肚里滚、青蛇溜、麦饼挑、荷花旋、五梅花、绕房柱、剪刀股、双开门、双飞蝴蝶等等。其中双开门的技巧是:龙头原向一个方向转,让灯节将龙头围住。当龙头见龙尾将近时,忽而反向旋转,到一定的时候,一端龙头被灯节围住,一端龙尾被灯节围住,呈现出二门双开。剪刀股、双飞蝴蝶大致相同,三顺三逆,把龙头缠进中央。在长长的道路上要扯灯,大家同时点亮蜡烛后,开始快速向前跑动叫扯龙,寓意思是来年运气要龙腾飞跃,远远望去,漆黑的夜空下,一条飞龙在快速飞跑。在乡间小道上,点点灯光在乡间蜿蜒前行,宛如一条游龙在嘻嘻。演出常常要闹到深夜一两点钟才收灯回家。
九、石塘温氏宗族延续了客家人注重农耕的“社文化”
温氏家风看重农业,同时影响了石塘人的浓重的“社文化”,客家人把土地庙称作“社公庙”,作为与客家村民关系最为密切的社公庙,社公庙设在水口位置,具有“镇户”“把村口”的意义。对社公的祭祀分为一般岁时节日祭祀和社日祭祀。一般岁时节日祭祀主要在春节、清明、端午之日。当然,对社公最隆重的祭祀是在社日。客家村落的社日分春社和秋社,春社多在农历的二月初二,秋社多在农历八月初二。在社这天,客家村民做粿,俗村社粿,会带上祭品到社公庙前祭祀,感谢社公对村民的呵护,特别是感谢在它的庇护之下才有的风调雨顺。
十、石塘温氏宗族保留的邵武方言
邵武话与赣语相似
热头(太阳) 落雨(下雨)月光(月亮) 落雪(下雪)天河(银河) 烊雪(化雪)星儿(星星) 天乾(天旱)打背(后来) 五月节(端午节)晚头(晚上) 上昼(上午)下昼(下午) 天光(天亮)整工(整天) 半边(旁边)厢间(厢房) 客厢(客厅)猪栏(猪圈) 鸡宿(鸡窝)渡头(渡口) 洒瓯(洒杯)套鞋(雨鞋)砧片(砧板)笼床(蒸笼) 索(绳子)放肥(施肥)篾皮(篾青)鸡角船(大木船) 粟仓(谷仓)做债(欠债) 大花边(银元)票儿(纸币) 赚龙钱(赚钱)做戏(演戏) 做洗(游泳)墨笔(毛笔) 摸脉(号脉)猪公(公猪) 猪嬷(母猪)骚猪公(种猪) 牛嬷(母牛)水鸡(甲鱼) 黄生(鲤鱼)格蚂(蚂蚱) 螺嬷(螺蛳)蒜子(蒜头) 族间(堂亲)阿娘(女人)树尾(树梢)厨官(厨师)亲情(亲戚)爷佬(父亲) 妹儿(妹妹)娘佬(母亲) 爹爹(祖父)妈妈(祖母) 借借(伯母)马娘(妻子) 佬子(丈夫)背手(左手) 正手(右手)肩头(肩膀) 汁汁(乳房)膝头馍馍(膝盖) 屎窟(臀部)毛毛子(婴儿) 热头子(痱子)发猪嬷癫(羊角疯) 闭痧(中暑)食天光(吃早饭) 食昼(吃午饭)食暗(吃晚饭) 皮卵(松花蛋)晓得(知道) 话搞笑(开玩笑)话事(说话) 识得(认识)畏丑(害羞) 撞倒(碰见)刚健(健康) 匀透(均匀)勤事(勤劳) 亏得(幸亏)啥个(什么) 那多(那些)
十一、借力文物保护之时,促进宗族与宗祠文化建设
温氏宗祠被列入江西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石塘桥灯也被列为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开展温氏宗族与宗祠文化的深入挖掘与保护,展现石塘历史悠久的农耕文化,新四军遗迹、革命烈士的红色文化和极具地域特色客家文化,加快修缮像温氏宗祠一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传统村落建筑,让他们与其它石塘古镇古迹相得益彰。
石塘温氏寻祖宗亲联系人
温树义 山西太谷区 全国温氏宗亲联系总会副会长13994296738
温涌泉 江西石城县 江西温氏宗亲联系总会长 13803583626
温永才 福建上杭永定 福建龙岩温氏宗亲联系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18650822688
温天金 福建上杭 福建上杭温氏宗亲联系会副会长
温爱国 武夷山市 南平温氏宗亲联系会副会长 13706015917
温和栋 福建宁化县 宁化县温氏宗亲联系会副会长 13400662508
温勇辉 福建邵武市 邵武市温氏宗亲联系会长 13859304746
温春明 江西石城县 石城温氏宗亲联系会长 18907075688
温荣春 福建明溪 明溪温氏宗亲联系会副会长 13799161918
温育权 福建泰宁县 泰宁县温氏宗亲联系会 13860573895
温小忠 福建泰宁县 泰宁县温氏宗亲联系会 18259885301
温金财 福建泰宁县 泰宁县温氏宗亲联系会长 13860563346
温胜三 福建泰宁县 泰宁县温氏宗亲联系会 18950970167
温荣春 福建泰宁县 泰宁县温氏宗亲联系会 13799161918
时光不再温 福建泰宁县 泰宁县河龙乡温氏宗亲联系会
温显利 上饶市 上饶市温氏宗亲联系会会长 13979351333
石塘温氏寻宗建谱得到了以上各位宗亲的大力支持,在此一并感谢!因老祖谱消失、年代太久错误和不足肯定还会有,在此希望得到大家理解、支持与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