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双11,你的福气还在后头

花儿街参考 · 出品 作者 | 林默 1 双11的商战,已经进入玄学的范畴。 在激烈开场之前,小红书网友爆料在灵隐

花儿街参考 · 出品

作者 | 林默

1

双11的商战,已经进入玄学的范畴。

在激烈开场之前,小红书网友爆料在灵隐寺偶遇过天猫服饰团队,浩浩荡荡几十人去灵隐寺主殿,拜了南方增长天王。据说,这是一个专管增长、业务垂直的菩萨。

咱吃瓜群众只当看个乐子,没想到,南方增长天王竟然真的出来,赋能了。

昨天,天猫的总裁跟媒体说,天猫“实现了四年以来双11全周期最好的一次增长”,而且特别说明是“剔除退款后成交”,也就是去除了水分。近600个品牌成交破亿,34091个品牌同比去年增长翻倍,18048个同比增长超3倍,13081个同比增长超5倍,均超去年同期。

其实说天王显灵,只是玩笑,过去这一年阿里在业务上有多拼,恐怕全社会都有感知。从很多细节都能看出今年双11确实不错。服饰可以说是淘宝的基本盘,今年双11迎来成交高增长。亮眼成绩的背后,除了玄学庇护之外,更离不开对品牌的扶持和及时发放的降温优惠券。据魔镜洞察的数据,在今年双11期间,在服饰品类这个传统优势类目,淘天平台以17%的销售额增速又一次完成领跑。

这种热闹不单单体现在数据,我们普通消费者也有真切的感受。在社交媒体,排骨羽绒服一夜间成了入冬网红单品,到处都有网友求推荐、求安利,在热搜掀起了时尚复古的大讨论,相关品牌借此完成了一波种草。

其他品类的服饰一样等到了意外之喜。我的一个朋友,做原创lolita品牌差不多十年了,生意是一年不如一年,2022年开始店铺就处在半死不活的状态。眼看着不少同行跑路、闭店,她本来计划完成这一次上新大促,清仓离场算了。

然而,双11的新品上完,全系列下订人数很快就破了8万。

虽然诚实地说,后面被退了大概3万单,但最终销售情况还是远远超出她的预期。最重要的是,这些流量里一半以上是新客,“对我们老店来说,这是真正的生机。”

后来她才发现,原来不少新客是通过“AI万能搜”找到了自己店铺的新品。

打开社交媒体就会发现,不乏穿搭博主、时尚网红,也在分享同款AI购物攻略,这简直成了今年双11消费的“邪修大法”。通过AI承接新流量的商家们,谁最先抓住了这波机会,谁也就能撬动更大的增长。

面对泼天的富贵,我这位朋友也给AI提出了灵魂一问,“双11我这一次爆单意味着什么?”

她得到的答案是:这不是一个偶然幸运的双11,而是一个强烈的市场信号。

那么,市场的信号,是怎样的信号?

凯度发布的《中国消费者态度晴雨表》显示,2025年三季度,中国消费者对满足支出的信心明显好转,重新回升到较高水平。与此同时,今年9月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透露,扣除食品和能源价值的核心CPI同比上涨1%,呈现明显的回温趋势。

抛开大环境,身边也有很多让人觉得,消费又“活过来”的迹象。老铺黄金门口的长队,从年头排到了年尾,在今年天猫双11成交额更是一举突破10亿。毛戈平所代表的国产化妆品,2025年上半年公司的收入达到25.88亿,净利润达到6.70亿。

以及,一个我觉得还挺有代表性的观测指标,今年双11网友围坐吃瓜的项目,是京东和抖音互撕二选一。咱吃瓜群众已经有多久,没在双11见过这么重量级的扯头花了?

当消费重新升温,虽然双11的热闹是当下,可电商的福气在后头。

2

一个真相是,如果你想要真正理解双11,那你就必须先要离开双11。作为一年之中商业最华彩的部分,其实双11热不热闹,不仅仅取决于双11本身。

回望双11的历程,你会发现电商无线化、O2O大战、百团大战、直播电商发迹的那些年里,双11都非常热闹。

技术进步会推新的商业模式,像钱塘江大潮那般一浪高过一浪往上拍。而年底的双11,刚好处在巨浪的尖尖儿上。

虽有暴露年龄的风险,但我确实见过很多巨浪翻滚的盛况,比如2014年。这一年,随着中国首批4G牌照的发放,整个中国互联网都在经历一场轰轰烈烈的“无线化”大迁徙。当年6月,中国手机网民规模首次超过网页端网民,智能手机成为了一种生活必需品。

也是这一年,阿里正式提出“All in无线”的战略,天猫双11的中心开始从网页版转移到手机版。我记得很清楚,2014年的双11是一个周二,当时我跟同事上班摸鱼的间隙组队抢红包,下单了人生第一台单反相机。

等到2015年,天猫双11无线端成交额占比一路飙升到68%,这也标志着电商无线化的时代全面到来。在这个过程里,智能推荐让双11变得千人千面,用户的消费需求得到了更细致的满足。云计算又给双11上了加速度,下单不卡了,节,自然过得更热闹了。

这些数据在今天已经算不得热闹,但在当年是大家一起放礼花的存在。

如果理解了那些年的双11为什么热闹,你就能理解今年双11热闹从哪里来。

2025年,技术领域最核心的关键词,必定会有AI。这意味着,电商生态又一次来到新的历史节点,又一次完成生态转型。

之前几年,AI的进化多数停留在底层技术,在应用落地方面的突破少之又少。开发者的激动自嗨,到了普通用户的眼里面,跟画饼没什么两样。

今年,AI技术终于到了全面落地的发展拐点,电商这个互联网日常高频使用的场景,自然而然成为了最大的演练场。尤其是赶上双11这一高度关注的节日,咱普通消费者吃上了好饼,且量大管饱。

虽然是首个AI全面落地的天猫双11,但这在整个电商的渗透程度一点都不低。AI技术并不是单纯地接入某个环节,而是从流量分发、消费者体验、电商经营等各个方面服务商家和消费者。

作为一个爱抄作业的消费者,我最大的感受是,AI简直是消费邪修玩家的福报。这一次双11,我没有哼哧哼哧做功课,直接让AI这个专业导购带着冲就完事儿了。

搁以前,买一样东西,我得先在社交媒体搜索种草攻略,来来回回对比不同品牌的产品优势,在眼花缭乱中筛选出来符合预期的产品,然后再进行下一轮的对比。年轻的时候,我还挺乐意为此折腾,但现在真有点力不从心,只想拥有一些坐享其成的快乐。

今年双11不一样了。我给家里生过病的小猫囤口粮,直接打开淘宝,在AI万能搜输入“小猫得过尿闭,推荐几款合适猫粮,附上购买链接”,它会迅速给我一系列的针对泌尿健康的猫粮,并详细列出核心优势、使用场景、喂养建议等等。

还有广为关注的“购物清单”,我也试了一试。AI根据我的偏好生成信息,远比网上的“囤货清单”更能满足我的日常刚需,相当适合用来查漏补缺。这下,再也不用担心活动结束才发现东西没有买齐。

那种过双11纯粹的快乐,又回来了。

3

今年已经是双11的第十七个年头。想要过节的人早就已经养成消费的习惯,很早就等待这一天的到来,总要买点什么才安心,无非是买多买少的区别。

所以,怎么让不过双11的人,也来过双11,乃至爱上双11,这才是关键问题。

这恰恰是今年双11的热闹所在。最为明显的变化是,都是小跑走进双11的会场,但大家选择的方式和路线并不相同。

很长时间里,消费领域都流行一个网络热梗,大致就是男人的价值排位比狗子还低。虽然是调侃,但很多男性消费者是真的不参加双11,他们的购物需求往往由妻子、女朋友代为完成。据说男装店超过一半的订单,其实是女性下单完成。

然而在今年双11,不止一位直男朋友跟我分享他们的购物成果。最最最最最让人不敢相信的是,我还在没心没肺地调侃“你们买得明白么”,人家却早已在AI购物上神功大成,华丽变身成了高端的消费邪修党。

那么问题来了,他们怎么突然就爱上双11了?难不成背着我发财致富,钱多不怕花了?

倒也不是。他们参与双11的最大契机,其实早在淘宝闪购狂飙突进的时候就已经埋下了。

8月底阿里电话会财报上就提到,淘宝闪购整体月交易买家数已达到3亿,较4月增长了200%。为了点外卖打开淘宝,但打开淘宝不能光点外卖,当时就有网友现身说法,自己吃个饭的工夫,清空了购物车。

不只是男性用户,这里面其实还有不少中老年人、低线城市的用户,从闪购走到淘宝、认识淘宝、使用淘宝。加之,淘宝还上线了一个大会员体系,能覆盖全部的10亿用户,人人都有会员权益。有人是通过淘宝闪购先点了外卖,然后被大会员的权益留住,最后被某个品牌种草,成了忠实用户。

再有就是,今年的双11玩法基础,用户成分注定不基础。满减变成了直降,那些本来无心研究买买买的人,这下也害怕自己吃了亏,也是火急火燎冲进了双11的战场。不瞒各位,我今年双11的订单分成四笔完成,每次都有被“不买就亏”的心理挑逗。

再看一组惊人的数据。双11预售开始的10月15日当天,有6亿人打开了淘宝,成为淘宝的日活用户。

什么概念?这么说吧,整个双11的历史上,打开淘宝人数的最高峰值大概5亿左右,今年整整多出来1个亿。以上种种,都足以证明淘宝闪购对大消费的驱动价值,这已经成为品牌生意的重要增量。

而平台也在进一步推动基础建设。

10月31日,淘宝闪购正式发布全新连锁便利品牌“淘宝便利店”。这一品牌将以闪购仓形态,基于阿里生态的供应链优势,为消费者提供“一应俱全、24小时营业、30分钟达”的便利购物体验,并于11月1日正式面向消费者上线。

而作为淘宝升级大消费平台的第一个双11,淘宝闪购全面参与的第一个双11,以及AI全面应用的第一个双11,这些新场景正在激活新增量。

数据显示,融入淘天后的第一个双11,飞猪成交创历史新高,同比增长超30%;淘宝闪购零售订单同比去年增长超2倍,天猫品牌即时零售日均订单环比9月增长了198%。

有些时候,商业的发展不是缓慢推动的,尤其是线上消费,更多是在某些节点、某些时间的刺激性推动。

就如外卖行业大变局,混战打响的时候,整个商业生态其实处在一种特殊状态里,这到底是不是推动整个行业的变化,或者重塑商业生态?需要冷静下来之后,才能看到一个大致的答案。而双11是一个检验成熟商业生态的窗口。

站在2025年的双11回想一下,当初为什么做这么个新东西?单纯是赶在年底把成交额往上拉一拉。第一年双11,只有27个传统品牌参与,它们的目的还是为了去库存。在当时,我想任何人都没有想到,这会成为一个固定的节日,乃至商业仪式。

在AI和大消费的交汇处,双11的热闹在当下,也在未来。

贪财好色的花儿街致力于为大家带来更有价值的阅读。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花儿街参考(zaraghost)、作者,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