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黄磾 经典莫乱改——谈西法大剧社《牡丹亭》的缺点和漏洞

西法大剧社《牡丹亭》的剧本是由昆曲名剧改编的,原来是一部灭人欲的的悲剧。编剧似乎很喜欢这种情调,淡淡的忧伤,浓浓的情义,

西法大剧社《牡丹亭》的剧本是由昆曲名剧改编的,原来是一部灭人欲的的悲剧。编剧似乎很喜欢这种情调,淡淡的忧伤,浓浓的情义,迷丽的场景,有根脉的人物。

但是,编剧忘了有两个问题需要考虑:一是一对男女邂逅生情,偶然背后的必然,但这个必然有点淡,支撑偶然的力度不够;二是杜父的固执是科学的认定,还是腐儒的胜利?问题似乎不应该这样提出,但面对传统题材的作品时我们经常要遇到如此的提问者,我们应该如何回答?

再好的艺术也需要与时俱进。 这本身没有错,昆曲并非不能改,问题是如何改。这些年越来越多的人来参与昆曲的改革,对昆曲的前途表示关心,这虽然是一件好事,但也带来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其中一个问题就是,有一些人对于昆曲没有什么认识,没搞清楚哪些是昆曲应该保留发扬的,哪些是要改革的。

“我去拿些煤油来。”这是个发生在明代的故事,那时有煤油吗?煤油是清朝光绪年间才开始从国外进口的,中国自己开采并炼油更晚,大约在清末的1905年,陕西延长打出了第一口油井。

本来是明代的戏,演员却穿了清代的服装。剧中人物台词的粗浅庸俗就不再赘述,只是舞美和背景音乐也是华丽造作。昏暗的灯光、闪亮的头饰、鲜艳的服装以及戏的删节编排实在让人难受。

除了硬伤以外,全剧在人物设置上也存在问题。花神人数太多,但是作用不明显,出场效果太单调。教书先生一角也不够完整,可以表现地更加丰富一些。除此外,表演时候出现的打灯不及时,台词表述不恰当以及忘词。小细节的东西没做到位,足以说明创作人员的粗心,对原作不够熟悉,以及排练时不够用心等缺点。

当然,《牡丹亭》并非哪家专利,各人有各人演法,哪怕“昆味不正”,又如何?既是创新,就应允许多种尝试,哪怕失败亦无妨。毕竟是校园戏剧,我们应该鼓励优秀大学生创作者积极思考,挥洒自己的创作激情,所有我所提出的观点和看法,旨在为提高大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