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家武志红曾说:“中国的很多父母,在‘爱’的旗号下,行使的却是控制的行为。”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瞬间?
孩子磨蹭一点,你火冒三丈;成绩单一下滑,你如临大敌。
你为他规划好每一步,他却越来越沉默,甚至反抗。
你满腹委屈:“我为你付出一切,你为什么不懂事?”
真相往往是,我们不是在爱孩子,而是在通过孩子,缓解我们自身的焦虑。
控制欲太强的父母,本质上是没有看清那个内心充满恐惧的、脆弱的自己。

01 失控的作业本,映照的是谁内心的恐慌?
朋友小敏,曾是位“作业监工”。
每天晚饭后,书房的战争准时上演。
儿子写数学,她坐旁边,一步不离。
字写歪了,擦掉重写;题算慢了,立刻呵斥:“这么简单都不会,上课干什么去了?”
儿子眼泪在眶里打转,她更气:“哭什么哭!一点男孩样都没有!”
直到一次,儿子崩溃大哭,喊道:“妈妈,我恨学习!我也恨你!”
这句话像盆冰水,浇醒了小敏。
她来找我,疲惫又困惑:“我只想他好,为什么变成这样?”
这哪里是在管作业?这分明是一场小敏对自己内心恐慌的“维稳行动”。
儿子的“磨蹭”触发她对效率的焦虑,儿子的“不会”触发她对失败的恐惧。
她无法容忍这些感受,于是拼命控制孩子,企图通过孩子的“完美表现”来消除自己的不安。
她看不清,自己的情绪是自己的课题,与孩子无关。
心理学家温尼科特提出“足够好的妈妈”概念——父母无需完美,只需真实。
当我们把自身的焦虑投射到孩子身上,教育就成了压力转嫁,爱就成了控制。
孩子的作业本,不该是父母焦虑的宣泄地。
你盯着的不是答案对错,而是你内心秩序的黑白。
02 “我为你好”是糖衣,里面包裹着未完成的梦
读者王姐,曾是厂花,却因时代所限,没考上大学。这是她一生的遗憾。
于是,她把所有梦想押在女儿婷婷身上。
婷婷5岁开始学钢琴、芭蕾、英语。周末排满,像赶场。
婷婷喜欢画画,王姐总说:“那没出息,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
高考填志愿,婷婷想学设计,王姐以死相逼,让她报了会计。
如今,婷婷大学毕业,做着一份不痛不痒的财务工作,性格沉闷,和母亲关系疏离。
王姐常抱怨:“我为她铺好路,她一点都不感恩。”
王姐对女儿的控制,是一场深刻的“自我欺骗”。
她看不清自己的人生遗憾,也拒绝承认女儿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她将女儿视为延续自己梦想的“工具人”。
“我为你好”这句话,背后藏着的潜台词往往是:“你要为我未完成的理想负责。”
这种控制,剥夺了孩子探索自我、成就自我的权利,最终培养出的,要么是充满怨恨的反抗者,要么是失去活力的“空心人”。
父母未实现的梦,是孩子承受不起的重。别让你的遗憾,成为孩子人生的起点。

03 控制的根源:我们为何看不清自己?
从心理学看,控制型父母的形成,源于两大“自我认知模糊”的盲区:
(1)将“孩子”与“我”混为一谈
发展心理学认为,健康的亲子关系是逐渐分离的过程。
但很多父母内心没有界限感。他们认为“你是我生的,所以你的成绩是我的脸面,你的失败是我的耻辱。”
这种共生心理,让他们无法将孩子视为独立个体,从而肆意入侵孩子的人生疆域。
(2)内心住着一个未被安抚的“内在小孩”
武志红在《为何家会伤人》中深刻指出,很多父母是在用自己父母对待自己的方式,来对待自己的孩子。
如果一个人童年时总被苛责,他内心就会内化一个“严苛的父母”。
当他成为父母后,这个“内在苛刻父母”会跳出来,继续苛责他的孩子。
他看不清当下的真实情况,只是在机械地重复过去的模式。
比如,一个因为成绩差被打骂长大的父亲,很可能无法容忍孩子的一次考试失利。他攻击的,其实是当年那个无助的自己。
你看不清自己,就会把孩子当成你。你的控制,是你内心战争的外在延续。
04 从控制到滋养:三步走向清醒的父母之路
看清自己,是放下控制的开始。这条路很难,但值得。
(1)按下“暂停键”,区分“你的情绪”和“孩子的问题”
下次为孩子抓狂前,先深呼吸,问自己三个问题:
“我此刻的愤怒/焦虑,百分之多少来自孩子的问题,百分之多少来自我自己的恐惧?”
“如果没有外人眼光,我还会这么在意这件事吗?”
“我是在解决一个问题,还是在证明一种正确?”
这个动作,能帮你从情绪的奴隶,变回情绪的主人。
(2)每天给孩子15分钟“无目的”的时间
不谈学习,不聊成绩。就陪着他,他做什么你都笑着说“好”。
他发呆,你看他发呆;他讲废话,你听他说。
这15分钟,你在练习“存在”而非“掌控”。
你在告诉他:我爱你,只因为你是你,不是因为你做了什么。
(3)诚实地面对自己的人生
拿出一张纸,写下你的遗憾、你的不甘、你的恐惧。
然后,在旁边郑重写下:“这是我的课题。”
当我们有勇气直面并处理自己的课题,就不会再把压力转嫁给孩子,逼迫他们为我们的人生答案买单。

结语
教育,不是雕刻,是浇灌。
我们无法控制孩子长成参天大树还是绚丽花朵,我们能做的,是提供阳光、雨露和健康的土壤。
真正的爱,是如其所是,而非如我所愿。
当你开始审视自己,接纳自己的不完美,你便能真正看见孩子,允许他成为他自己。
这,才是给孩子最好的生命礼物。
—END—
作者简介:
汪小暖,专注情感心理、情感智慧,关注我,带你用心理学看透人性,活得清醒又自在。